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當前國有糧食企業面臨的困境
曾經為國家糧食安全體系的建立作了五十余年貢獻的國有糧食企業也曾經輝煌了幾十年,曾經讓圈外人羨慕了幾十年,但潮起潮落,幾度變遷,在國家糧食安全體系基本建立的今天,在國家配套政策逐步取消的今天,在多種所有制進入糧食經營領域的今天,國有糧食企業大面積陷入了困境,所有的輝煌和優勢已全部褪失,有的企業生存也顯得舉步維艱,就重慶永川市而言,國有糧食企業面臨著以下困境:規模上逐步萎縮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前,我市的國有糧食企業有重6個,在冊職工1468人,經歷了三次糧食體制改革的我市國有糧食企業目前僅剩11家,在冊職工尚有313人,與鼎盛時期相比,其萎縮程度可見一般。經濟效益連年下滑 在負責國家糧食安全儲備和征收定購糧、附加糧時代,國有糧食企業不僅有政策補貼效益,還有市場價差效益,企業效益好的在100萬以上,而今的國有糧食企業普遍虧損,僅去年一年國有糧食企業虧損也在600萬元以上,有的企業虧損在100萬元左右,并且虧損現象已持續幾年,每年呈遞增趨勢。
優勢逐漸褪失
國有糧食企業作為糧食領域的支柱企業,其作用的發揮和效益的產生也與其自身的優勢密不可分。其主要優勢體現在政策上的國家儲備補貼,市場上的**經營,資金上的專業銀行支持,性質上的亦政亦企,如今這四大優勢已隨著糧食安全體系的穩定和改革的逐步推進而逐步褪失,就連融資上以農發行支撐的渠道優勢也在逐漸消失。用人制度僵化 國有糧食企業存在五十余年,用人制度就凝固了五十余年,雖然是企業的性質,但任何一個企業都不能按企業的模式去改變用人制度。大鍋飯、出工不出力,勤懶難分,優劣難評,優劣難辯在企業中較為突出,優難進,劣難出更是無法實現突破,聘用制的用工模式也無從談起。用人制度的僵化直接影響了企業的良性發展。
發展舉步維艱
近幾年來,國有糧食企業要么收購的糧食越來越少,要么高價收來的糧食低價賣出,企業的經濟效益是與日俱下,逐年虧損,目前個別企業連職工的基本工資發放也難以正常保證,在發展上已顯得舉步維艱。以永川市11個企業為例,除國庫、重慶市庫(主要為國家、重慶儲備糧食、享受政策性補貼,永昌糧站(主要靠房產等三產業收入外,其余8個企業基本處于半癱瘓狀態,可見在發展上已經是面臨著困難重重。
面臨困境的原因分析
曾經在糧食領域內一花獨放,讓人羨慕不已的國有糧食企業為何在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反而日漸蕭條,日漸困難呢?這不僅僅讓圈外人士不解,更讓幾十年來在糧食領域內工作曾經目睹糧食企業輝煌昨天的人不解,在他們看來要么是國家政策改變了國有糧食企業的命運,要么是市場經濟改變了糧食企業命運,實際上,這當中有客觀的環境因素,也有深層次的因素,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政策環境的改變是*直接的原因
近年來,國家對國有糧食企業政策的改變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性補助的逐步取消,二是對國有糧食企業的壟斷經營地位的取消。這兩項政策曾經是國有糧食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更是國有糧食企業曾經輝煌,讓人羨慕不已的*主要的政策支撐。在計劃經時代,在國家糧食安全體系尚不夠健全的時代,國有糧食企業履行著為國家收糧、儲糧、管糧、供糧的職能,為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提供糧食安全保障,因此國家不僅給予了其政策上的支持,更給予了資金上的支持,國有糧食企業當然就只有富余而無虧損(剔出政策性虧損外。其職能之重要、效益之好就自然可見了。但是隨著糧食安全體系的逐步建立,市場經濟逐步滲入糧食領域,國家已不可能年年大范圍大數量地投入國有糧食企業大量的儲備補貼資金,也不可能給予其獨特的壟斷購銷經營地位,因此在政策上的改變就自然發生了,只是長期以來,依賴政策而生的國有糧食企業一下子顯得不適應,猶如斷了奶的孩子而不知所措,陷入困境也就在所難免了。
思想意識的陳舊是*根本的原因
面對國家政策的改變,市場經營的變化,多數國有糧食企業職工從上到下感到不適應,思想意識上沒有隨環境的改變而進行根本性的轉變也是面臨困境的重要原因。這主要體現在:一是還留戀于往日的政策扶持,回味往日的優越感,從思想上不想接受,不愿接受現實,從而不思考如何面對現狀,改變現狀。二是面對現狀,一籌莫展,隨遇而安,隨波逐流,從而不主動去面對現狀,改變現狀。三是天真地寄希望于政策的回轉或糧食市場出現大面積波動帶來企業的好轉,從而表現出等、觀、望。四是面對新的市場經營形勢,缺乏創新意識,市場意識,主人翁意識,憂患意識,因而在工作中收效甚微。陳舊的思想意識,厚重的戀舊感,形成了國有糧食企業職工的思想痼疾,因而在思想上影響和困擾了企業的發展,導致企業缺乏發展的*原始動力。
經營方式的落后是*主要的原因
當前的國有糧食企業不管是在管理上還是經營上都保留著傳統的模式,甚至還帶有很深的行政管理模式,這種落后的經營方式直接造成了企業面臨現狀卻無法適應市場。一是產權上不明晰。現代企業制度**要做到產權明晰,而目前的國有糧食企業其非公非私的產權不僅讓職工沒有主人翁意識,反而使國有資產連年流失。二是在企業管理者的任用和管理上仍然是行政管理,這種模式一方面會導致責任不明,虧多虧少也是國家的,另一方面無法聘用具有市場經驗的職業管理者,無法提升企業管理水平;三是經營領域還是簡單地收原糧、購原糧,鏈條單一,品種單一,加上比個體經營者多了儲藏環節,反而增加?了市場風險和成本,怎能見效益?四是用人和分配機制上仍是傳統的行政模式和大鍋飯框架,績效考核難以進入以及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難以推行,使企業從上到下缺乏責任感,壓力感,競爭感。經營方式的落后不僅僅使企業缺乏凝聚感,更主要的是無法積*適應、面對市場。甚至面對以往幫自己收糧的個體戶在數量和效益上也無法競爭,因而自己在糧食領域內生存空間自然就越來越窄了。
經營成本偏高是重要的原因
國有糧食企業的經營成本有業務成本、管理成本、福利成本,而個私經營者卻只有業務成本,并且管理成本和福利成本占了國有糧食企業經營成本的2/3以上。就拿企業離退休人員、遺屬、包養人員,在職職工的三金等方面的福利成本支出為例,一年內永了II市國有糧食企業就高達150萬元。就是同為業務成本,國有糧食企業也比個體經營者高1倍以上。經營成本如此偏高,包袱如此沉重,如何能在市場上與輕裝上陣的個體經營者一決高低呢?
解決困境的對策
思路決定出路,理念決定觀念。有市場就有經營市場的對象,面對困難,國有糧食企業也應該從理念到經營方式上進行全方位的改變和創新,才能積*適應市場,適應現實,實現輝煌。針對國有企業的現狀,筆者結合工作實際提出以下解決困境的建議,即在:“改”“轉”“變”“卸”“活”五個字上下功夫,找對策、尋出路、解困境。 在產權制度上“改” 按照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大的思路:“有所改進,有所退”,“有所為,有所不為”,國有資本逐漸退出競爭領域的總體經營思路,以及目前糧食領域內的現狀,要從根本上改變國有糧食企業的發展和職工的安置以及糧食領域內正常經營,就必須對國有糧食企業實行產權制度改革,以產權制度的改革明晰產權、明確職責,真正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秩序的現代糧食企業,真正做到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真正脫離對國家的依賴進入市場。產權制度的改革,可以通過租賃、拍賣、配股、吸股、合股等形式改變產權制度,推行國有民營或股份制企業,民營獨資企業管理,從根本上解決經營者責任問題、分配機制問題,真正解決國有不再國有,國有不再依賴國有的*根本的經營理念問題。 在經營方式上“轉” 經營方式上的“轉”,一是在經營鏈條上“轉”,不僅僅只收稻谷,不僅僅只收原糧買原糧,也不僅僅只經營糧食,要在領域上增加,鏈條上拉長;二是地域上要“轉”,不只是簡單地局限于本地;三是在國家政策對接上要“轉’,改被動為主動,改無為有,如在經營對象上積*與具有儲備職能的單位對接,與有救災救濟糧等政策性用糧單位對接;四是在與個體經營者的博奕上要“轉”,按照智豬博奕理論,將個體經營者控制為自己的下線,在規模、市場份額\政策享有、信息等方面控制市場份額,從而在經營利益上取勝個私經營者;五是在網點布局和企業重組上要“轉”,可以思考在組建總公司的前提下開展二級子公司經營,以便*大限度地發揮規模、資產、人力、價格調控等方面的優勢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在思想意識上“變”
思想意識上的“變”包括幾個方面:一是主管部門對企業的管理上要變行政管理為業務指導,真正讓企業成為企業。二是企業管理人員要從負責人轉為企業法人.真正讓責任人承擔起責任。三是企業職工要從糧站職工轉為企業員工,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四是將傳統的“生是糧家人、死是糧家鬼”變為“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企業競爭思想,真正成為現代企業職工。 在企業包袱上“卸”主要是在企業“老人”的解決和減少企.業富余人員上下功夫。通過財政和糧食等部門多渠道籌資的方法將企業“老人”一次性解決,與企業剝離,讓企業輕裝上陣。通過三定方式,出臺優惠政策,以自愿解除合同,待崗等方式減少企業富余人員,組建一支精煉、高效的企業職工隊伍。通過包袱的卸載,減少經營成本,輕裝上陣,在市場中真正做到放手一博。
在用人制度上“活”
用人制度上要“活”:一是在企業職工的管理上要活,按現代企業制度管理職工,職工按現代企業制度經營企業。二是在分配制度上要活,推行績效管理。三是在進出口要活,做到辭劣聘優。四是在職工與企業的關系上要活,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后,職工與企業的關系要改變一定終身的所屬關系,建立靈活的聘用制用工制度。五是職工與企業的利益捆綁上要活,通過職工人股等方式做到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提高職工的主人翁意識,風險意識。困難與希望同在,機遇與挑戰共存。國有糧食企業雖然目前失去了幾十年來賴以生存的政策優勢,雖然一度陷入目前的發展困境,但是國有糧食企業仍然是目前糧食領域內的支柱企業,其作用和影響也是*重要的,其資產、信息、人才、營銷網絡等優勢也是其他經營對象不可比擬的。
因此,只要國有糧食企業能積*面對現實、主動適應現實,真正做到更新思想觀念、創新經營理念、轉變經營模式,國有糧食企業也就能夠擺脫困境、加快發展,再度擁有輝煌的明天。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