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
12月19日,東北某市的招商官員們前往北京,推介他們的玉米工業園。一個“30萬噸燃料酒精項目”原本是他們推銷的重點,卻在*后一刻從招商目錄里消失了。
這緣于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在18日下午緊急發出的一紙通知。通知要求加強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管理,并對各地正在進行的盲目發展玉米加工乙醇項目明確表態——不予支持。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崔曉黎看來,用玉米作為原料發展生物質能并不符合中國國情,甚至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崔曉黎表示,這簡直就是“開著汽車燃燒土地和水資源”。
糧食安全之患
在18日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緊急通知限制用玉米來加工燃料乙醇后,持續近1年的玉米價格上漲被普遍歸結為各地蜂擁上馬玉米加工項目。
然而,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玉米業專家習銀生卻向記者分析,當前玉米價格上漲并非是由供需關系引起的。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其實即便是在今年,以國家批準建設的四個生物燃料乙醇試點項目為主體,加上各地的小項目,年產燃料乙醇僅130萬噸左右。按照1∶3.3的消耗比例,需要玉米不到500萬噸。“這僅占2006全年玉米產量的4%左右,構不成對供應安全的威脅。”習銀生說。
不過,習銀生同樣表示,盡管燃料乙醇項目在短期內并不會影響玉米消費量,但各地特別是糧食主產區擴張該項目的勢頭強勁。如吉林省今年底將形成1000萬噸的玉米加工能力;遼寧某燃料乙醇項目年底投產,年產50萬噸乙醇,預計消化玉米150萬噸。今后玉米消耗的猛增以及由此帶來的價格上漲不可避免。
五年前國家啟動并鼓勵用陳化糧加工燃料乙醇,目的是為了解決日漸趨緊的原油供應危機。但是一旦擴展到以玉米為原料,并且用量以及價格都與日俱增時,自然就會觸及*敏感的糧食安全問題。
由此,不難理解國家發改委為何要求今后在發展生物燃料乙醇產業上,生產原料要轉向木薯、甜高粱以及纖維資源等非糧原料。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農產品部經理吳星稱,國內*初推動燃料乙醇產業的發展,原因之一是當時國內糧食庫存過大。目前以陳化糧作為原料的生物乙醇生產企業,90%的原料是玉米,還有少部分的陳化稻谷。吳星判斷,到了2005年,庫存玉米經過大量消耗,剩余不多,“此時用于燃料乙醇加工的主要是新產的玉米”。
Hrizons adventures公司的CEO、前麥格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謝岷說,他們在對燃料乙醇項目進行調研的時候發現,玉米的消耗量增加會提高畜牧業的成本,這對一些基礎產業和農民的收入都會產生影響。
習銀生也基于對玉米消費比例的判斷,玉米加工燃料乙醇產能的擴張對畜牧業和飼料加工業影響甚大。畢竟,玉米每年的食用消耗比例不足10%,而飼料加工卻占到70%,其余的才是深加工占比。
產能過剩若隱若現
那么,發改委此次動作是否會影響燃料乙醇的發展和供應格局?
崔曉黎的觀點是,此番對于燃料乙醇項目的調控至少發出兩個信號:一是,發展生物質能不能以犧牲糧食安全為代價,此舉也并非對于玉米價格的短期調控;二是,鼓勵玉米主產區進行糧食深加工,享受初步加工價值無可厚非,但發展生物乙醇燃料一定要秉承“因地制宜,非糧為主”的原則。
發改委提出,發展生物燃料乙醇作為國家的一項戰略性舉措,必須按照系統工程的思路,制定總體規劃與實施方案。
因此,盡管可以采用非糧作為原料發展燃料乙醇,但在國務院批準實施《生物燃料乙醇及車用乙醇汽油“十一五”發展專項規劃》前,除按規定程序核準啟動廣西木薯乙醇一期工程試點外,任何地區無論是以非糧原料還是其它原料的燃料乙醇項目核準和建設一律要報國家審定。
習銀生告訴記者,其實去年100多萬噸的燃料乙醇產量基本上都來自前述四大乙醇廠,而在吉林、黑龍江、遼寧、內蒙等糧食主產區的新項目或剛剛上馬,或即將竣工投產,尚未形成規模產能,他們將是發改委政策的*大波及者。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按照專家們的估算,目前燃料乙醇加工成本近5000元/噸,國家從2006年起對四家指定乙醇廠的補貼實行統一價格,即1373元/噸;并按4782元/噸賣給中石油。換句話說,四家企業僅“保本微利”,如果沒有國家補貼,企業將虧損生產。
如此看來,沒有享受國家政策補貼的其他企業擴展發展玉米加工乙醇項目的動力何在?
崔曉黎認為,做這門生意技術門檻低,如果國際油價能夠堅挺,是沒有市場風險的。
謝岷表示,燃料乙醇作為一種清潔能源,不管是從國內還是從國際角度看,推廣燃料乙醇都是一種大勢所趨。2005年,中國的汽油消費量總計為4366萬噸,預計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全部按照10%的配對燃料乙醇,燃料乙醇當年需求便直逼500萬噸。
按謝岷的說法,目前國內生產燃料乙醇的企業可以按市場的不同分為兩種,一是被國家納入定點加工、定點銷售的企業,它們的產品可以享受國家的補貼,以滿足國內市場為主;另外一種游離于國內供銷體系之外,無法享受國家的補貼,以出口國際市場為主。
謝岷介紹,在國內沒有享受財政補貼的燃料乙醇在國內的含稅價是5400元/噸,到了美國市場的批發價則為1100美元/噸,去掉各種成本,每噸燃料乙醇在國際市場上的利潤空間大致在10%~15%左右。
但是燃料乙醇市場并非毫無風險。國內企業目前的利潤空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國內玉米價格的低廉。“由于原料成本低,到了國外才有競爭力。”這也是國內各地紛紛上馬燃料乙醇項目的直接動力。
“但是真正的風險還沒有到來。”謝岷說,如果國內玉米價格上升到國際市場水平,將會擠壓國內企業的利潤空間,屆時產能過剩以及企業倒閉等現象就有可能出現。“國家適當的調控是必要的。”
考慮到在過去的一年中,國內的玉米價格已經上漲了40%,危機,也許就隱藏在繁華背后。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