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时间:2021-11-15 来源:互联网
從去年5月至今,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浙江一些企業使用回收塑料生產食品容器的現象進行了多次集中報道,地方政府也多次進行過大規模的檢查。但直到現在,浙江一些廠商仍在使用回收的醫療器械、光盤、手機等劣質塑料制作的食品容器。就在*近,“毒奶瓶”事件又一次浮出水面。
回收塑料好多礦泉水廠在用
浙江省義烏市近期開展了一次執法行動,發現一些生產企業使用回收塑料生產的奶瓶已銷往全國各地。目前各地正在根據這一線索圍剿“毒奶瓶”。
酚是公認的有毒化學物質,一旦被人體吸收就會蓄積在各臟器組織內,很難排出體外,當酚達到一定量時就會破壞肝細胞和腎細胞,造成慢性中毒,對兒童的危害尤為嚴重。衛生部頒布的《食品用塑料制品及原材料衛生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裝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
然而,記者近日在我國*大的塑料制品生產基地———浙江臺州采訪發現,“光盤變奶瓶”式的把戲仍在繼續,不少廠商承認自己在原料里添加回收的塑料,制作飲料瓶,以降低成本。
這意味著劣質的食品容器仍在生產,并流向市場。
臺州市黃巖區的印山路上,一家塑料廠老板告訴記者,礦泉水生產廠家往往到這里購買飲料瓶的半成品管坯,制造管坯如果用“好一點的料”每克要1.3分,這樣一個瓶子的價格大約需要0.22元,“差一點的料”每克1.1分,每個瓶子只要0.17元左右。
另一家塑料企業的女老板說,自己的廠里一直生產這種用回料做的管坯,產品銷售到東北以及新疆、福建等地,現在市場上好多礦泉水廠都在用。
據當地知情者透露,這些用于生產食品容器的回料原本是什么物品很難說清楚,可能是個水杯、臉盆,或是個包裝盒,甚至是醫療垃圾、手機外殼和VCD光盤。這些回料根本沒有經過消毒,也許只是簡單清洗一下,有些甚至未經清洗,就被粉碎成原料顆粒。
“公開的秘密”監管部門稱不知道
去年臺州的“毒奶瓶”事件被曝光后不久,臺州市質監部門就對外宣稱沒有發現采用手機鍵盤、外殼和VCD光盤回收品作回料生產奶瓶的證據。這個市相關部門將被曝光企業的樣品送國家有關檢驗機構檢驗后,竟然得出了令人意外的結果:奶瓶的檢測指標也是合格的。
與臺州的情況類似,這次被檢測出“酚超標”的義烏產的“毒奶瓶”也曾經過有關部門的“抽檢”,并且也沒有發現“什么太大的問題”。去年,義烏市工商局曾對流通領域的一些奶瓶抽檢,結果是“酚”和“重金屬”
等四項指標均為合格。在這些“合格”的奶瓶生產企業中,就有剛剛被曝光的義烏阿芳塑膠廠。
這些地方的質量技術監督局、工商局等部門對記者強調的理由是:沒有完善的檢測設備,不能檢測出“毒奶瓶”里是否含有“回料”;對“酚”等有毒化學物質的檢測需要通過專項檢測才能發現等等。但是,一些群眾對記者說,企業用回料生產銷售食品容器早已“路人皆知”,為何政府監管部門卻偏偏不知道?
記者在臺州向多名塑料企業老板問同一個問題:如果客戶出了新料的價格,要求買新料,你卻給了回料,客戶能看出來嗎?幾乎所有老板都回答:是不是新料,行家看一眼就知道,在臺州這樣到處都是塑料的地方,這個根本騙不了人。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臺州市質監部門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表示,去年“毒奶瓶”事件曝光之后,市政府就對全市食品容器生產企業進行了全面普查,并建立了數據庫,“效果明顯,杜絕了以回料生產食品容器的問題。”
■反思
“龍”多誰來“治水”?
專家指出,食品安全領域被多重管理成為行政監管尷尬
同樣一件事,管的部門多了就往往管不好,龍多不治水。
據記者了解,在管理職能上,質監、工商和衛生等部門各有分工:質監部門主要負責在生產領域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檢查,衛生部門主要負責監督檢查產品是否符合國家衛生標準,而工商部門則負責在流通領域,經營者是否存有違法行為。專家指出,就在人們*關心的食品安全領域,包括農業、衛生、食品藥監、質監、工商和漁業在內的多重管理,成為行政監管的尷尬,監管權在無休止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賴”“相互協調”中被大量消耗。
當前,我國的產品質量執法主體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執法監督體制尚未完全理順,職責分工不明;二是各部門在產品質量制度建設,檢驗、監測體系建設,風險分析、風險控制體系建設中,缺乏統一協調和統籌規劃。
1、检测行业全覆盖,满足不同的检测;
2、实验室全覆盖,就近分配本地化检测;
3、工程师一对一服务,让检测更精准;
4、免费初检,初检不收取检测费用;
5、自助下单 快递免费上门取样;
6、周期短,费用低,服务周到;
7、拥有CMA、CNAS、CAL等权威资质;
8、检测报告权威有效、中国通用;
①本网注名来源于“互联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个月内与本网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则视为默认百检网有权进行转载。
②本网注名来源于“百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百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转载本网作品,请联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获本网授权的作品,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百检网"。违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③本网所载作品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百检立场,用户需作出独立判断,如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