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的50年間,我國海洋 水產養殖業經歷了紫菜海帶、對蝦、海灣扇貝人工養殖三次浪潮,使全國水產品年產總量超過4000萬噸,居世界**。
也正是因為這三次人工養殖大潮的成果,中國人均水產品年消費量上升到30公斤,大大超過了世界人均20公斤的水平。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中國的海洋水產養殖三次浪潮,均從青島發起,再推向全國。
青島是我國海洋科研城,目前擁有25家“海”字號科研、教育機構,薈萃了一支7000多人的海洋科技隊伍,包括14位海洋科技領域的兩院院士、250多位博士生導師、1200多位有**職稱的海洋科技工作者,占了全國同類人員的一半以上。中央各部委在青島建成了14個重點開放實驗室,擔負著國家多數海洋科研重大項目研究。
**次浪潮:海帶、紫菜進入百姓食譜
海帶與紫菜都是大大有利于健康的大眾食品。它們是我國海洋水產養殖**次浪潮奉獻給全國人民餐桌上的兩道大菜。
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紫菜冬長夏亡的生活史和孢子來源對人們來說一直是個謎,無法人工采苗和養殖。曾有人僅憑經驗和運氣從海里撈取野生紫菜養殖,但產量甚微。而如果掌握了孢子的來源,便可像農民在土地上種莊稼一樣在海里種紫菜。
不再坐等海天恩賜種菜一樣生產紫菜海帶
已故中科院院士、我國**海洋生物學家曾呈奎與助手經過深入研究,于50年代初得出殼斑藻晚秋生成的孢子,萌發為幼體后成長為葉狀體紫菜的結論,從而揭示了紫菜生活史的秘密。
曾呈奎與助手進而在實驗室內證實了這個科學論斷:完全可以靠人工創造適宜環境來大量培養殼斑藻,人工生產殼孢子,用于紫菜養殖,這結束了養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賜“種子”的歷史,開創了科學種植紫菜的新紀元。“殼孢子”(COHCHOSPORE一詞,就是由曾呈奎定名,得到了國際藻類學界的普遍承認并一直沿用下來。
從50年代末開始,他們的成果在沿海推廣,使得中國人工栽培紫菜業迅速發展起來。我國紫菜年產量多年間達1萬多噸干品,一直在世界上保持著第三大紫菜生產國的地位。2003年,我國以年產3.5萬多噸干品一舉超過日本和韓國,成為世界**。
海帶生產從零到世界產量一半
1963年前,我國還不生產海帶,主要從日本、朝鮮(專題,圖庫)進口。
海帶屬喜歡冷溫的孢子植物。雖然我國海岸線綿延18000公里,但由于夏天海水溫度高,自然生長的海帶是秋天放孢子,海帶在中國自然無生存之地。
對中國藻類分布、形態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通過細心的觀察發現,海帶晚春、夏天也放孢子。
他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能不能用夏苗代替秋苗?
這個新思路以及隨之而來的科研成果,將我國人工養殖海帶引向了成功之路。
曾呈奎與他的助手吳超元、孫國玉等采取海帶夏苗人工低溫培育法,在燈光照明的冰箱中成功地培育出了海帶夏苗,并安全度過炎熱的夏天,為海帶人工養殖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山東省水產養殖研究所也分別發揮自己的優勢,先后將燈光育苗發展為自然光育苗,從而將海帶人工養殖推向了完善階段。
隨后,中國的海洋科學家們又創造了海上施肥法、切梢增產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技術,并在浙江、福建將海帶南移養殖試驗成功。
到1985年,全國海帶養殖面積達20多萬畝,總產達25萬噸干品,占世界海藻產量的一半,成為世界頭號海帶養殖生產大國。去年,我國海帶產量達到60多萬噸干品。
在海帶靠進口的年月,海帶的身價在國內高得出奇。尤其是在“大脖子病”高發地區,視海帶為靈丹妙藥的人們是不惜代價而搶購的。那時候,在婚喜宴上要是端上一盆海帶熬肉,保證一搶而空。
這些年來,海帶產得多了,國人對它已失去當年的那種渴求感。殊不知,海帶是一種長壽食品。日本用海帶加工的食品達100多種,長年以來市場銷售不衰。
第二次浪潮:大蝦不再是奢侈品
從1982年到1992年十年間,以中國對蝦為代表的海洋水產養殖第二次浪潮,使中國連續十幾年創產量、出口量、育苗量三個世界**,直接產值累計超過400億元。
出產于渤海的中國大蝦,以殼軟、肉質細嫩、營養價值高而著稱于世。
由于前些年渤海上布下“天羅地網”,海蝦遭到掠奪性捕撈,傷了渤海蝦場的元氣。中國各級政府把海洋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提到了議事日程,從只是捕撈到重視養殖,捕養結合,科學管理,終于找到了一條振興海洋水產的新路。
人工養蝦也是一步一步艱難地走過來的。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吳尚勤,**在實驗室人工控制下培育出了人工蝦苗。當時的水產部在1960年召開了現場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對蝦組,在前組長王堉研究員和后任組長趙法箴院士的組織下,對人工養殖對蝦進行了綜合性的研究,并在推廣應用上更上一層樓。
國家水產部門于1979年專門召開會議,組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青島海洋大學、山東省海水養殖研究所、浙江省水產養殖研究所等單位,集中優勢兵力進行攻關,實現了親蝦產卵孵化優質增養全過程的人工控制,取得了大規模工廠化育苗成功的戰果。
這項對發展我國人工養殖對蝦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科技成果,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此,群眾養蝦熱一發而不可收。
1993年以后,蝦病大爆發,中國養蝦業一度受挫。1998年以來,中國養蝦業再度重振。
南美洲白對蝦繁殖期長,四季皆可育苗,食性雜,肉質鮮,既可耐旱季高鹽又適應雨季鹽度降低的變化,成蝦出肉率高,離水成活時間長,其價格遠遠高于中國對蝦,是國際水產品貿易市場中的佼佼者。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全國對蝦養殖專家顧問組成員張偉權領導的攻關組,經數年奮戰,一舉攻破南美洲白對蝦人工授精及育苗工藝研究重大難題。南美洲白對蝦工廠化生產又在我國取得成功。
目前,我國對蝦養殖產量又達到20多萬噸的水平。
青島這些年間進行了對蝦養殖區域的大規模科學改造。全市13.7萬畝養蝦池塘重新統一布局規劃,改造了高標準養蝦面積10400畝,并徹底清淤改造,平整灘面,用石灰消毒,保持灘面清潔。大池改小池,進排水方便。積*保護性開發鹽堿荒灘、蘆葦地、荒洼、窯坑等區域的地下水資源,利用咸水養蝦。
同時,青島積*與駐青眾多海洋科研院所聯姻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創新研究出幾種先進的養蝦模式,包括利用生物生態調控養蝦技術、鹵水兌淡水養蝦技術、地下咸水氧化處理養蝦技術、利用水處理設備凈化自然海水養蝦技術、利用生物制劑養蝦技術等,全面保證了養蝦業的健康發展。
青島市還在養殖品種多樣化方面大做文章,產量大大增加,平均畝產達到1.46噸,*高兩茬畝產5噸。
第三次浪潮:美國海灣扇貝入住中國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各地又興起以海灣扇貝養殖為代表的貝類養殖第三次海洋水產養殖浪潮,使全國貝類的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綏發揮了領軍作用。
他一眼便瞅準了美國的海灣扇貝。
為什么選擇美國大西洋東海岸的海灣扇貝引進到中國東海岸?
張福綏認為,這種扇貝除了具有生長快、養殖一年就可以達到商品規格的特點外,還具有耐溫范圍廣的特點,從—1℃至31℃都能生長。我國東部沿岸與美國海灣扇貝的原產地生態環境條件相近,引進扇貝成功的可能性較大。
歷經三次從美國帶回海灣扇貝,引進跨出了成功的**步。
經過數年試驗研究,研究者們解決了親貝促熟、餌料、采卵、孵化、幼蟲培養、苗種中間培育、養成等關鍵技術問題,建立了一套工廠化育苗及全人工養成技術,并從1985年開始向各地推廣,在山東、遼寧、河北等地水產系統的共同努力下,在黃渤海迅速形成國際上新興的海灣扇貝養殖產業。
到1994年,我國扇貝產量已達30萬噸,累計產量為100萬噸,產值達40億元以上,產品多銷往美國。
正是因為這一科技成果,我國無數沿海漁民也得以借海灣扇貝養殖致富。
一位世界水產養殖學術權威稱這是“近十年來世界上非凡成功的水產養殖項目之一”。
1990年,此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進入90年代,張福綏教授為解決海灣扇貝長期人工育苗所導致的遺傳衰退,又進行了“引種復壯”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近兩年對養殖群體全部進行了種質更新,保證養殖業健康發展。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