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美食早已譽滿世界,但這絲毫沒有降低世界對 中國出口 食品安全性的懷疑。近期以阜陽劣質奶粉事件為代表的一系列內地食品質量問題的曝光,再度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食品尤其是出口食品問題的關注,其實這無疑是一次檢驗我國出口食品安全性和國家形象的機會。
中國食品恐懼癥蔓延香港
一位署名陸郎的加拿大人投書澳門媒體,講述他和家人在加拿大超市的“遭遇”。而他將此遭遇概括為“中國產品恐懼癥的條件反射”。
丑事傳千里
據陸郎介紹,*近數月來,加拿大當地傳媒,特別是中文傳媒,經常報道中國產品含有毒素的消息,簡直是一浪接一浪。**是有毒龍口粉絲,接著是有毒泡菜,*近是有毒魚翅,還有假嬰兒奶粉等,全部有問題的產品都是中國制造。消息馬上給人一個印象,來自中國的產品都不可靠。
中國人有句俗語,“好事不出門,丑事傳千里”,負面新聞散播的速度總比正面新聞快上數十倍。陸郎表示,這些接二連三有毒中國產品的消息,在海外消費者中已經產生了很大的回響,從而形成所謂“中國產品恐懼癥”。*近受“中國產品恐懼癥”影響,陸夫人到超市購物時,比平時更為小心,當發現貨物上印有中國制造的標簽時便放下,寧愿挑選別處出產的同類產品。更甚者,在得知“毒粉絲”事件后,其夫人**時間翻查家中食物柜內的存貨,發現尚有數包未食用的龍口粉絲,統統丟進垃圾桶。
針對加拿大近期出現的“中國產品恐懼癥”,加拿大中華總商會會長越棠*近公開表示,其實受懷疑的中國魚翅并沒有出口海外,報章所說的只是海外進口到中國的魚翅有問題,可是加拿大人也捕風捉影恐懼起來,這其實是庸人自擾。陸郎坦承,在丟掉龍口粉絲后才知道,原來龍口粉絲是一類產品的總稱,并非指龍口地方出產的粉絲,中國有很多產地生產這類粉絲。至于出問題的龍口粉絲,也只是中國個別產地,這些產地的龍口粉絲根本在溫哥華沒有出售。
但陸郎直言,雖然一時的“中國產品恐懼癥”屬于非理性沖動,但“一般人的**印象是很頑固的,在對中國某些產品產生疑慮之后,要改變這個印象恐怕要花一段較長的時間。”
“問題花生”攪港
其實,相比于加拿大而言,與內地食品供應聯系更為緊密的香港,出現的類似波動更為典型。
“內地制造的劣質食品陸續殺入香港!”——這是香港一知名報紙近日的標題,其直接誘因是5月底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的一次抽查結果。執法人員發現,在廣州生產、被人“走水貨”來港的“正金容紅泥花生”,含有超標70倍的致癌物質黃曲霉毒素。這種花生每包重100克,售3.5港元一包。
抽查結果被公布,香港媒體連日追蹤報道,稱之為“毒花生”事件。“毒花生”被發現后,香港各廉價雜貨批發店出售的內地花生食品普遍受到“歧視”,被發現出售“毒花生”的位于港島北角英皇道的“心記”超市則稱正“內部裝修”,關閉了出售干貨的攤當范圍,只售賣新鮮果蔬。
進一步的調查中,“心記”負責人稱“毒花生”由一名前雇員從內地購入后再賣給該店,數量有多少已不記得,也沒再售賣;食環署則表示,該署會與內地部門聯絡,了解及追查生產商是否有毒花生批發來港,而“心記”已違反法例,該署整理證據后將提出檢控。
港人虛驚
*近一段時間,內地媒體接連曝光劣質食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港人對進口內地食品的擔心。不久前,中央電視臺“每周質量報告”披露“毒粉絲”,這則消息被香港電視轉播后,當地三大超級市場立即宣布停售所有可疑的龍口粉絲。
時隔不久,港報又援引了有關四川出產的泡菜在生產過程中加入敵敵畏等有毒物質的消息,引起市民高度關注,當地不少出售內地泡菜、腌菜的店鋪生意清淡。而且不光來自四川的品牌,其他省區的泡菜也遭到顧客冷落。
此后,善于捕捉市民感受的香港媒體明顯加大了轉載內地有關衛生食品問題的報道力度,據不完全統計,大約兩個月時間里,香港轉引內地揭發假劣食品的事件,已牽涉至少15個省市,食品種類包括零食、副食品,甚至糧食。
香港一報紙的文章這樣說:“內地發現的‘問題食品’林林總總,幾乎只要是能吃的都有問題,可說是無物不劣,有害無類,這些劣質食品隨時可能對市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
在不斷蔓延的社會情緒下,香港政府部門加大了對內地進口食品的針對性檢查:
四川“劣質泡菜”事件曝光后,香港食環署執法人員在零售店鋪隨機抽取兩個來自四川的泡菜樣本,化驗結果顯示,其中一個樣本的苯甲酸含量超過香港法定標準,但低于內地訂定的限制及食品法典委員會建議的水平,而該委員會為制定食品標準的國際權威組織。至于其他化驗項目,包括亞硝酸鈉及敵敵畏,結果均屬滿意。
劣質“龍口粉絲”事件曝光后,食環署執法人員在零售店鋪抽取21個粉絲樣本,作過氧化苯甲、銨、其他添加劑及污染物測試。化驗結果顯示,所有抽查的內地進口香港粉絲樣本的過氧化苯甲及銨的含量遠低于安全限制,不會對人體造成不良的影響。
香港食品在飲食產品方面嚴重依賴內地進口,內地出現“問題食品”,香港市民對自身飲食安全的擔心并不過分。但當地專家認為,就目前抽查結果而言,可以說,內地進口香港的總體上食品仍然非常安全,市民大可不必因噎廢食,談之色變。
“水貨”才是害群之馬
其實多年來,內地輸入香港的食品,始終受到兩地嚴格的規范和檢查。香港與內地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建立了兩地通報機制。內地如發生可能影響供港食物的安全的事故,有關部門會主動通知港方,食環署人員會針對性地加強抽查。進口渠道的聯動管制也非常嚴格,兩地多年來達成一致,只有內地獲得外銷許可證的公司,在獲得香港方面批準的條件下,才準許向香港輸入食品。這一規定一直得以嚴格執行。
因此,專家和香港執法部門認為,通過正規合法渠道輸入香港的內地食品,仍然經得起檢驗,質量令人放心。問題根本出在內地的“水貨”食品。
食環署顧問醫生兼署理副署長何玉賢指出,內地和香港經貿日益便利,越來越多內地的內銷食品廉價銷售香港,其中由于未經國家質檢總局檢查,食用風險較高。比如發現市面有售、包裝上寫明“不適用于香港”的飲品,就屬于水貨食品,不應該在港出售。
專家指出,內地食品價廉物美,是受港人青睞的根本原因,而同“正貨”相比,輸入香港的水貨,由于“手續簡化”,價格更低,部分商鋪更以銷售這類貨品為主要獲利渠道,一些市民也禁不住價格“誘惑”,購買這些實質上不合法規的食品。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監管,食品質量難以保證。
食環署反復向市民強調,購買內地輸入制品,不要僅僅貪求便宜,而且要注意食品包裝,一旦發現“水貨”,應向執法部門舉報,將這些“害群之馬”剔出市場。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