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处破女www人鲁,亚洲无玛,国产bbaaaaa片,三年片在线观看免费播放大全电影国语版

百檢網首頁 我的訂單 400-101-7153

中日蔬菜風波引發中國食品過敏癥

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15 來源:互聯網

“民以食為天”,填不飽肚子是人類經歷中*不堪回首的苦難記憶。然而今天,面對琳瑯滿目的 食品,人們卻重新開始為食物發愁:吃什么才放心?對標準的不同理解甚至引發了國際間的貿易大戰

  吃一大驚


  “從 中國進口的 蔬菜就像在農藥里浸泡過一樣。”他們不僅拒吃中國蔬菜,甚至放棄到中國旅游。新一輪中國 過敏癥正在日本蔓延,給所謂“中國威脅論”提供了注腳。

  中國食品過敏癥

  本刊記者/唐建光 濟南時報記者/趙京橋

  中國的農業、外經貿、衛生、質檢諸部局及相關的官員們剛剛度過了忙碌的一周。

  9月5日,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曹緒岷率領屬下的蔬菜、鰻魚、禽肉分會的頭腦們齊齊亮相,指責“中日貿易方面出現了不和諧的聲音,日本政府不斷對中國的蔬菜和動物產品設置種種技術壁壘,實施超出正常范圍的不公正和歧視性檢驗,使中國農產品對日出口屢屢受阻”。

  9月6日,一個由四部局聯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的官員們指出,日方把個別農產品中檢出的個案問題擴大化,損害了中國農產品的形象,誤導了日本消費者。

  9月7日,另一批官員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的一個小范圍會議上說,近年來中國產品因食品安全原因在出口時遭遇了嚴重的挫折。

  官員們說這番話的背景是,日本《 食品安全法》修正案于9月7日起生效,根據這一法律,如果在進口食品檢查中發現超標可能性大、并會危及健康的情況,厚生勞動大臣可以對特定國家、地區或者制造者的食品采取全面的禁止進口、銷售的措施。有關專家認為,此項法律實施后對中國出口蔬菜的影響將遠遠大于去年的臨時緊急進口限制措施。

  據分析,此舉將**把中國的菠菜全部拒之門外,進而危及價值60億美元的中日食品貿易,其中大部分是中國對日出口。

  措辭嚴厲的話語使人們開始猜測,中國加入WTO之后中日之間的**次貿易戰是否已一觸即發。中國方面沒有公開指明是否會采取相應的報復措施,但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曹緒岷話中有話地說,將“支持我國政府針對日本限制中國食品而采取的任何措施”。

  而剛剛回到中國的日本農林中金綜合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員阮蔚告訴記者,她在日本的市場上已很難看到中國食品,“日本消費者現在對中國蔬菜和食品都敬而遠之。”

  事實上,對中國食品的恐慌不僅發生在日本。歐洲人先后拒絕了中國的貝類、蜂蜜、腸衣、紅蝦仁,*后是全部動物源性食品。荷蘭人甚至銷毀了來自中國的一批水產品。

  “現在國際上有一種妖魔化中國食品的趨向。”外經貿部國際經貿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徐長文說。

  日本人不要俺的菜了

  9月6日下午2點,山東省萊陽市照旺莊鎮蔬菜交易市場。自今年4月份以來,到這里收購蔬菜的買家越來越少,但菜農們還是在眼巴巴地等待著。

  于秀華共有10畝承包菜地,上半年種了5畝菠菜,收成比任何一茬都要好,但她沮喪地抱怨說:“我這一茬得虧3000塊。”現在,她家地里還有3畝菠菜,中秋節前后就要收獲了,她急切地問記者:“怎么樣?有消息嗎?日本人還能要咱的菠菜嗎?”

  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幻正在越來越頻繁地波及到中國農民。去年的大蔥風波,山東也是*大的受害地,誰料余波未平,菠菜風波又接踵而至。

  照旺莊前照村的孫明是當地有名的種菜大戶,承包著100余畝的蔬菜基地,平時有七八個工人替他管理,收獲時則需要請幾十個人。孫明去年種了50畝菠菜,因此他受到的影響非常大:“損失無法準確估計,菠菜出口形勢不好的時候,只能丟在路邊溝里。這還不算,我現在種的小菘菜、油菜也不掙錢,之所以要賠本種植,是因為我要支持公司的運作,因為一旦公司垮了,我們也就徹底垮了。”

  孫明所說的公司是指萊陽恒潤食品有限公司,它和孫明這樣的種菜大戶形成了一個松散的合作關系,菜農從他們這里領取種植任務,收獲后交給他們加工再輸出到日本等地。

  現在孫明是一腦門子納悶:日本的接貨商嚴格規定了蔬菜在各個時間應該使用的農藥,公司也指定了專門的藥店提供農藥,我按照規定施用,日本怎么還會得出農藥殘留超標的結論呢?但孫明也承認,關于無公害農藥的概念是從前年才開始的,以前種菜沒有太在乎用什么農藥,只看殺蟲效果。

  在萊陽,*大的一家農業公司是龍大公司。龍大也是山東省的農業龍頭企業、全國*大的速凍食品生產出口基地,目前擁有員工16000余名。來自山東省外經貿委的消息說,在此番中日蔬菜風波中,龍大是損失*大的,因為它的絕大部分食品都是輸往日本。

  還沒到龍大的大門,記者就看到幾名工人背著背包在路邊候車,一問才知,她們準備另謀出路。一個來自山東菏澤的女孩說,公司不景氣,沒活干,只好卷鋪蓋走人了。

  傍著小山,龍大公司的廠房、宿舍、娛樂區綿延數公里,不亞于一個鄉鎮。公司園區內還有一條小街,聚集了上百家店鋪,潤財餐館的張老板告訴記者,這里原本非常熱鬧,但今年公司工人大批放假,現在看起來蕭條多了。“這不,北廠又有兩個車間放假了。”

  張老板所說的北廠共有四個車間,每個車間約有五六十名工人。小陳就在其中一個車間上班,上個月,北廠兩個車間宣布放假,小陳7月份的工資從一個工時1.9元降為0.5元。小陳說:“因為公司業務量收縮,現在很多宿舍的床位已經空了。”

  雖然龍大集團宣傳部主任王世楠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今年1至8月,公司銷售收入和出口基本上沒受什么影響,但他對記者追問的具體數據避而不答。然而龍大方面提供給記者的傳真中并沒有避開日本綠色壁壘的沖擊情況,傳真中稱:“今年以來,龍大面對國際大氣候特別是日本綠色壁壘障礙的嚴峻挑戰,自我加壓,采取多種戰略舉措化解負面影響,實現了企業有效規避和平穩過渡。”

  據王世楠介紹,龍大共有10個合資企業,其中有7個是和日方合資的。公司以前一直都是按照日方標準生產食品的,只要合乎標準,日方從不進行檢測,但現在他們檢測農藥殘留的成分已經從七八種增加到78種,意思非常明顯,就是限制進口。據悉,以前龍大進行蔬菜采購均是通過農民經紀人進行的,在綠色壁壘事件發生后,他們加強了蔬菜基地的建設,開始指導菜農用藥。

  風起于青萍之末

  47%,不少人說,中日菠菜風波起源于這個數字。

  去年10月29日, 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當年第3季度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結果:在重點抽查23個大中城市的菜花、番茄、甘藍、黃瓜、茄子、韭菜、油菜等十余類181種蔬菜中,有47.5%的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為突出的問題是有機磷殘留量超標,如國家明令禁止蔬菜生產中使用的甲胺磷、氧化樂果、克百威、水胺硫磷等農藥殘留檢出率比較高。

  這一數字后來遭到很多的質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主任吳永寧博士說,這次抽查樣本數量偏少,且重點抽查的正是使用農藥較多的幾種蔬菜。而且,農民們給自己吃的蔬菜從來不打農藥,如果加上這個龐大的基數,47%并不是中國蔬菜農藥殘留狀況的真實反映。

  對這樣的數字,或許中國消費者已經麻木,但在異域產生的連鎖反應卻大得多。消息經日本媒體轉載后,引出軒然大波。因為日本人的菜籃子已越來越多地依賴于中國。雖然阮蔚說,中國國內消費的食品與出口體系是分離的,兩者并不相干。但日本普通消費者并不了解這一點。

  日本方面立即加強對中國蔬菜的檢測,并且把今年1月定為中國蔬菜檢查強化月,實行****抽樣檢查。3月20日開始對中國18種冷凍菜加熱后實施藥物殘留檢查;7月又擴大到全部冷凍蔬菜。

  在到5月為止抽檢的944件菠菜中,發現有42件殘留農藥超標,來自中國的超標蔬菜達575噸。另據日本農林水產省6月27日公布對600種蔬菜的抽檢結果,中國產20種新鮮蔬菜和18種冷凍蔬菜,包括芹菜、毛豆角、豌豆、大蒜等都發現有殘留農藥超標。“中國產的冷凍菠菜殘余農藥超標180倍”,在日本媒體上經常可見這樣的標題。日本《經濟學人》雜志說,“從中國進口的蔬菜就像在農藥里泡過的一樣。”

  據稱,被檢測出來的殘留農藥大多是殺蟲劑毒死蜱,日方規定的標準是0.01ppm,但中國的菠菜中檢出的含量*高可達這一標準的250倍,也就是說,達到2.5ppm。

  與此同時,正值中國減肥藥在日本和新加坡鬧出人命來。兩場風波疊加后,在日本引發出一連串的中國食物恐慌。

  早已習慣消費中國蔬菜和各種中國產品的日本消費者,頓時產生“中國食物過敏癥”,開始對中國貨敬而遠之。日本一些大型連鎖超市停止售賣中國進口的所有蔬菜,而飲食業者則稱:“寧愿改變菜單,用其他菜種來代替菠菜。”甚至一些原本決定在夏天假期到中國旅行的日本人,還決定取消行程。他們擔心“到了中國會吃到含農藥高的中國蔬菜”。

  “日本一些媒體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張愛華說。被檢出問題的蔬菜只有0.5%,但它們過度炒作,夸大其辭,利用普通消費者的無知,渲染“中國毒菜論”, 將之說成是“威脅到國民健康的重大問題”。 

  該商會會長曹緒岷在9月5日對記者發表談話時說,中國蔬菜之所以檢出超標,主要是日本實施的毒死蜱限量比國際食品法典和歐美標準還嚴,而且違背了合理性的要求,又提不出科學依據和風險評估。他舉例說,日本的規定的毒死蜱標準中,對主要依靠進口的菠菜的限量標準是0.01ppm,而對日本本國大量生產的蘿卜規定的限量標準卻高達3ppm,相差300倍之多。“如果中國菠菜像日本某些媒體宣傳的是‘毒菜’,那日本蘿卜豈不是‘劇毒菜’了?”但中國方面的聲音并沒有阻止恐慌在日本島內的蔓延。在日本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嚴厲的限制措施后,8月12日至16日的5個工作日中,日本沒有一家進口商遞交進口中國產冷凍菠菜的申請,表明中國產冷凍菠菜已經全面退出日本市場。

  有進一步的消息說,日本方面正試圖繼續擴大對進口食品特別是中國產品的檢控范圍,包括蜂蜜、大米、茶葉、松茸等。在此之前,日本從2月起對中國產活鰻及冷凍白燒鰻實施11項抗生素殘留檢測。4月24日開始對中國產活鰻實行機場吊水48小時以上藥殘檢驗,起因是從中國鰻魚中檢出一兩例抗生素超標。

  而在去年6月,日本僅根據韓國發現一例鴨子有問題,便全面禁止中國禽肉進口。后來解除了雞肉的禁令,但同時宣布將每批都實行精密檢查。

  本來,中國已經成為日本*大的島外“菜地”,但從去年開始,中國蔬菜肉禽對日出口已經完全一改迅猛上升勢頭。按照曹緒岷公布的數字,今年前7個月,中國鰻魚、家禽、蔬菜對日出口均呈大幅下降趨勢。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對日出口活鰻下降了23%;凍雞下降41%;保鮮蔬菜下降23%;暫時保存的蔬菜減少29%;鹽漬蔬菜減少7%。而中國鴨肉則在日本市場上全面消失。

  貿易新戰爭?

  今年3月,中國政府宣布,以瘋牛病發生國為由,對日本產化妝品及原料實行禁止通關措施。7月30日,一批來自日本的海帶在福建被查出汞超標,遭致退貨。

  中國并未將這類事件與蔬菜風波聯系起來,但日本方面有人認為這是中國方面“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報復日本對中國農產品實行“綠色壁壘”。

  從事中日蔬菜貿易的日本丸紅公司從中國進口的菠菜也被查出農藥超標,但該公司不愿對此發表評論,其有關人士表示,“這件事非常敏感,原來只是貿易問題,現在已發展成為一個政治問題。”

  外經貿部國際經貿研究院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徐長文把這場風波的大背景歸因于浸透于整個日本的危機感,并進一步將之與近年來流行于日本的“中國經濟威脅論”聯系起來。近十年來日本經濟狀況不佳,而中國卻是一路風光,日本方面原來預計去年對中國將出現240億至250億美元的逆差,中國將成為其**大逆差國。而日本國內有的人則將日本經濟疲軟歸因于越來越多中國進口造成的,千方百計抑制從中國進口。

  阮蔚也進一步分析說:日本一些人越來越認為中國經濟的崛起對日本是一種威脅。而且如菠菜和鰻魚這類產品,90%的進口產品來自中國,他們認為“這對日本來說是不安全的”。而另一些產品,如從中國進口的毛巾、蔬菜等與日本國內的生產者又有沖突,讓那些企業產生恐慌。“這是一種利益調整過程中產生的摩擦。”

  徐長文還說,菠菜風波實際上是去年的大蔥風波的延續。去年年底,日本突然對從中國進口的大蔥、姬菇和藺草進行限制,而中方也迅速還以顏色,對日本的汽車、手機等進行加征特別關銳。爭執*終以日本做出妥協而告一段落。

  “兩件事是一脈相承。”徐長文說,在中國加入WTO之后,日本換了另一種方式進行貿易保護,這次他們使用的是技術壁壘或綠色壁壘。但是,“你不能因為自己農民的利益而傷害中國。”

  徐長文說,他們曾預測去年中日貿易能達到1000億美元,但*后未能實現。今年風波再起,前景殊難預料。

  但是對中國來說,更麻煩的事情是中國食品的形象。“過去日本人認為中國產品質量不好,在去年的風波發生之前,在他們印象中,中國產品已經有很大改進,價廉物美。但*近又開始動搖了。”阮蔚對“毒菜風波”的后遺癥表示擔憂,她在日本《朝日新聞》開有專欄,對中日貿易問題有著長期的觀察。

  中日間的貿易爭端從來都會夾雜著政治、經濟乃至民族感情等多重因素,徐長文說,日本媒體在這一風波中夸大事態;但中國媒體在前段時間的東芝筆記本電腦和三菱汽車風波中也推波助瀾,其中又何嘗沒有夾雜情緒因素呢。

  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張愛華說,商會將立即組織中國企業代表前往日本進行“危機公關”,正面宣傳中國食品的形象,不能讓日本消費者光聽一邊倒的聲音。

  中國舟山群島的剝蝦工人為手指止癢而涂抹的氯霉素,引發了近年來中歐間*激烈的一次貿易風波。

  禍起氯霉素

  本刊記者 唐建光

  4月16日,荷蘭鹿特丹港,來自中國的兩個貨柜的凍兔肉被荷蘭瑞丹克銷毀公司切碎焚毀。

  在此之前,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張愛華正率領一個由中國禽肉、水產、小龍蝦、兔肉企業的代表團周游盧森堡、德國、比利時、荷蘭、瑞典和丹麥諸國進行游說,反對歐盟對中國動物源性食品剛剛做出的全面禁令,并且“成功地阻止了鹿特丹港的一起銷毀中國食品的事件”。

  但是,仍然有66個裝有不同凍品的中國貨柜被付之一炬,其中包括7個集裝箱的蝦仁、38個集裝箱的凍兔肉、23個集裝箱的凍鴨肉、價值約421萬美元。它們均被查出氯霉素或其他藥物超標。

  “食品又不是毒品,你們不要應該退給我們,公開銷毀在貿易史上是少見的。” 張愛華說。

  中國外經貿部立即發表了措辭激烈的談話。4月21日,中國江蘇,一批來自荷蘭的豬腸衣被付之一炬。中方說,其中檢出了氯霉素殘留。在此之前,中國方面還宣布停止從荷蘭進口動物源性食品,并對已入境的從荷蘭輸入的動物源性食品進行嚴格檢驗,檢出有害人體健康物質殘留的產品一律作銷毀處理。

  蝦仁引起了“多米諾”

  荷蘭方面是按照歐盟的決議對來自中國的氯霉素超標的動物源性食品進行銷毀的。這不過是迄今已延續一年多時間的中歐貿易風波中的一段插曲。

  2001年初,奧地利“綠色和平”組織緊急對本國商場內所有的水產品進行“毒物”檢測。因為有消費者在食用當地“家樂福”超市出售的凍蝦仁后引起過敏反應。結果發現德國雷斯蒂克(RISTIC)公司生產的部分蝦仁產品含有違禁物質氯霉素。后來檢查發現,這批惹禍的凍蝦仁來自中國舟山。

  歐盟方面立即加強了對中國水產品的檢測。到當年11月,已有90多批次的中國水產品檢出氯霉素超標及其他藥物殘留,包括福建省出口的鰻魚、江蘇省出口的淡水小龍蝦。

  2002年1月28日,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在摩洛哥的馬爾喀什議會大廳舉行首次食品安全與法規全球性論壇。會間中國代表得到了壞消息:歐盟官方公報發布決議:“自1月31日起禁止從中國進口供人類消費或用作動物飼料的動物源性產品,但腸衣及在海上捕撈、冷凍、*終包裝并直接運抵共同體境內的漁業產品(甲殼類除外)不在禁止進口之列”。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高永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歐盟的禁令意味著中國每年喪失6.23億美元的水產出口額。受損的中國企業超過95家,平均每家損失300-500萬美元,同時讓4.96萬中國勞動力直接受到牽連,此外還有十幾萬農戶受到損失。“這是對中國水產業傷筋動骨的打擊。”

  更令中國方面擔憂的是,由于歐盟的禁令, 2002年1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也做出反應,對我國蝦產品發出預警通報; 5月24日,美國路易斯安娜州農林部通過緊急法案,對中國進口的所有小龍蝦和蝦類產品進行氯霉素檢測;接著,美國佛羅里達州檢出中國蝦類含氯霉素并有可能效仿路易斯安娜州的做法;2002年3月,日本厚生省宣布對我國動物產品實施嚴格檢查,并公布了11種藥物的殘留限量。

  據農業部信息中心統計,受歐盟全面禁止進口我國動物源性食品影響,今年前5個月我國對歐盟畜產品出口降幅達33.5%。同時,對亞洲和非洲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前5個月我國畜產品累計出口同比下降了12%。

  該死的氯霉素

  農業部漁業局派出的專題調查組在急赴浙江調查后,找出了蝦仁中氯霉素殘留的來源:“加工廠的工人在剝蝦殼時,因手指長期接觸生蝦原料而引起發癢、潰爛,便涂搽氯霉素藥膏或水劑治療,使沾有氯霉素藥膏或水劑的手指、手套或加工臺面直接接觸蝦體造成污染。”

  舟山群島上的剝蝦女工們斷然想不到,自己的不經意之舉會引發一場國際風波,并且導致國家數十億元的損失。事實上,被調查的許多企業老板和工人壓根兒不知道氯霉素可能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

  高永強說,我們對歐盟的水產品出口是從1997年真正開始的,“但一年接一年老出問題”。到*后被全面禁止進口。

  2月6日,英國食品標準局(FSA)發布消息稱,該局對市場上的蜂蜜進行的檢測結果顯示,有7種來自中國的樣品在氯霉素的檢測上呈陽性。并要求對中國產蜂蜜全面禁售。

  3月6日,中國駐漢堡總領館經商室報告說,德國石荷州環境、自然與林業部*新公布的消息,該州兩家小型蜂蜜灌裝廠均發現所灌裝的來自中國的蜂蜜被查出含有氯霉素及其他藥物殘留。并且還有一批7.3噸來自中國的鰻魚中的480公斤含有氯霉素。此外,據《南德意志報》報道,*近來自中國的動物源性產品的有害物質殘留問題接連不斷。黑森州2月份發現中國的豬腸衣含有氯霉素;石荷州兩周前發現來自中國的蟹肉含有氯霉素。事實上,不僅在德國,而且在英國、西班牙、荷蘭等其他歐盟國家也發現來自中國的有關動物源性產品含有氯霉素等有害物質。

  這份報告說,“ 在歐盟1月底剛對我動物源性產品發布進口禁令的背景下,我蜂蜜、腸衣等產品在短期內屢次被發現含有有害物質殘留并接連被媒體曝光,對我動物源性產品的形象產生了*壞的負面影響。”

  而在此之前,我國凍雞、貝類產品和牛肉因不符合歐盟衛生檢疫標準,均被拒之歐盟門外。2001年11月8日至22日,歐盟考察團來到遼寧大連、江蘇南京、山東濰坊、浙江舟山和杭州等地,歐方提出報告認為,中方在法律體系、實驗室水平、實驗人員水平等諸方面都存在問題,并且認為中方有弄虛作假的嫌疑,“中方主管機構提供的許多信息具有誤導性”。他們的結論是:“目前中國無法向歐盟充分保證向歐盟出口的動物源性食品不含有害獸藥殘留和其他有害物質”。

  而中國方面也指出,歐方的考察報告是片面的、不準確的,中方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歐方不能否定整個監控體系。也不能得出“無法有效防止受污染的蝦出口到歐盟”的結論。

  談判之后,歐盟委員會于今年6月解禁了中國對歐出口的三類產品,即明膠、在海上直接捕撈、冷凍、完成*終包裝并直接運抵歐盟口岸的魚及其產品、在大西洋直接捕撈、冷凍、完成*終包裝并直接運抵歐盟口岸的甲殼類。但由于歐方對中方的質量監控體系和能力仍持懷疑,全面解禁在近期內不可能。

  9月5日,來自山東的消息說,青島有關部門一大批官員受到了處分。在去年年底,當歐盟派員來中國沿海諸省調查時,山東一些官員預感到歐盟可能要采取措施,為地方利益考慮便突擊出口,一些產品未作檢驗即被放行,不料被人家逮個正著。

  在隨后歐盟的禁令中,青島成為全國損失*為慘重的城市,丟掉了水產品出口額2.1億美元,占全國三分之一。浙江(主要是舟山和寧波)損失逾1億美元。

  綠色壁壘與標準之爭

  在所有此類事件中,*核心的爭端總是標準之爭。在中歐和中日兩個戰場,中國均指責對方采用了歧視性的標準。“但是,你要向人家出口,就得認人家的規矩。”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陳君石研究員說。

  不過無可否認,標準都不是**的,“食品安全問題是與貿易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吳永寧博士說,在WTO規則里面,允許以健康保護和動植物檢疫的名義來設置一系列標準,各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技術能力和檢驗手段,來設置技術要求——說得不好聽叫技術壁壘 。

  在這個層面上,壁壘的高低實際演變為國力和科技水準的比拼。吳永寧說,歐盟是食品生產過剩的國家,“因此他們的標準有點過”。歐盟對食品中氯霉素含量的檢測水平10年來從10ppb降到0.01ppb,而中國的檢測水平遠沒有那么高,因此在中國沒檢出問題的食品到歐洲卻可能難以過關。他舉例說,氯霉素的確可能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但10ppb和0.1ppb的含量在致病方面有何差別,沒有任何證據來證明。但歐盟設置了全世界*低的標準,卻可以成功地將進口食品拒之門外,或者至少讓對方加大成本,削弱其價格競爭力。

  換句話說,標準的設置,絕不僅僅是為健康計,技術水平越高,設置的門檻就高。而在一系列的風波之后,中國方面已經痛感在標準和技術水平方面的落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陳君石透露,在歐洲“二惡英”風波中,中國雖然要求出口國出具“二惡英”檢測資料,但實際我們并無能力檢測。而送到歐洲檢測,每個樣本的價格就1500美元。在越來越高的技術壁壘面前,中國的技術專家和農民們感受更多的是無奈。

  中國水產品質量認證中心在一份報告中披露,1996年,歐盟禁止我國雙殼貝等產品進入。在中國方交涉下,歐盟派員來華,先是提出生產和加工中的衛生控制問題,下次來又要求建立國家農藥獸藥殘留控制計劃,“讓你永遠忙個不停,結果是永遠有那么一點做不到。”

  引起國內外注意的是,中國方面也開始運用相應的手段維護自己的利益,“我們也有保護措施。對于危及國內產業利益的大宗進口商品,我們也有自己的辦法,但不能拿到臺面上去。”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說。近日,國家撥出一筆巨資加強對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的研究,其中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尋求對檢測手段的突破,掌握技術的主動權。

  比如中美轉基因大豆風波就可以被認為是一個例證。一位專家指出,“如果不對進口轉基因大豆采取一些措施,中國東北的數百萬農民就會減收。”當然,正如所有的例子一樣,技術壁壘總會隱藏在另一些理由之后。

  氯霉素(chloramphenicol)

  別名 左旋霉素、左霉素

  氯霉素為白色或微帶黃綠色結晶性粉末,味*苦;微溶于水,易溶于甲醇、乙醇或丙酮。

  氯霉素對人的造血系統、消化系統具有嚴重的毒性反應,有可能引發人的再生障礙性貧血;同時還會引起視神經炎、皮疹等不良反應。因此氯霉素只在對其他抗生素耐藥或不得不使用的嚴重病例中選用。

  中國農業部已將氯霉素從2000年版《中國獸藥典》中刪除,列為禁藥。

  歐盟的進口食品衛生標準規定“氯霉素含量標準為不得檢出。”

  中國人在吃飽之后,又要求吃好和吃得放心——這是個巨大但又讓人不知不覺的轉折。

  食品安全的中國現實

  姜德明在家里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電話采訪。兩度患癌,1990年因骨癌高位截癱,1994年癌細胞轉移導致肺切除。雖然沒有確鑿的醫學證據證明自己的癌癥與食物有關,但姜德明堅信一點:毒從口入。

  姜現在的職務是江蘇省射陽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整日拄著雙拐奔波于田間。他現在搞了一個綠色蔬菜種植基地,雖然只有小小的幾十畝地。

  從1998年至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姜德明已三度提出議案,建議盡快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今年,他將議案親手交給了李嵐清副總理。

  在他的議案里,姜德明列舉了上百個食品安全方面“觸目驚心”的例子,用劣質霉變的“原料米”,經去皮、漂白和礦物油“拋光”后搖身變成有毒的“**精米”;用“甲醛”之類潛在致癌物漂白增韌的面粉;用硫磺熏制增白的銀耳;攙入工業用滑石粉的豆制品、用“避孕藥”促肥的黃鱔;用甲醛浸泡的顯得新鮮光亮海參、魷魚……

  但是,接受記者采訪時的專家大多數并不同意民間對中國食品安全現狀過于悲觀的看法。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陳君石說,我們食品的安全狀況基本上肯定是在向好的方向轉變。一個指標是食物中毒的漏報率雖然很高,但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另一個指標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在減少。這是我們評價食品安全狀況的主流。但他又用了另一句話來描述當前現狀:“目前問題不容樂觀。我們剛剛進入市場經濟,一些人利欲熏心,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會出來。”

  和大多數消費者一樣,陳君石同樣對現在由各種數字描述的狀況迷惑不解,去年公布的蔬菜農藥殘留超標率40%多,幾個月來逐月下降,現在公布的數據已是百分之十幾了。“這變得多快啊,沒幾個月啊。我不能說采取的措施是沒用的,但我也不相信這個數字是變化如此之大。”

  目前尚沒有看到權威的報告對中國的食物安全狀況作清晰地描述,科技部的一份文件也承認:我們現在食物污染方面的很多情況家底不清。

  政府的決心

  9月5日上午,一溜掛著冀A牌照的黑色轎車在北京市新發地批發市場院內排成一排。

  石家莊市一位副市長率領18個區縣和一些企業的頭頭腦腦們來到北京,與這個北京*大的蔬菜批發市場簽署“場地掛鉤協議”。按石家莊市農業局副局長楊鎖成的話來說,就是來領取蔬菜進京的入城證。

  身兼石家莊市無公害蔬菜農產品管理辦公室主任的楊鎖成說,經過兩三年的努力,石家莊的100萬畝菜地已有60多萬畝通過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

  “我們的每一塊地都有編號,都經過土壤、水源和空氣的監測,”楊鎖成說,從農田到餐桌,蔬菜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受到了全程監控,并被錄入檔案。如果哪一把菜出現問題,就能追溯到每一個環節。

  每天供應北京1300萬市民和300萬流動人口的1100萬公斤蔬菜,有60%出自新發地市場,總經理張玉璽說,目前已有87個蔬菜供應基地和6個養殖場與市場簽訂協議,它們供應的蔬菜已經占到流通量的七八成。

  市場辦公樓的二樓一角有一個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室,陳建萍是這個檢測室創始人和主任,她和同事每天24小時對上市交易的蔬菜抽取40-50個樣品進行檢測。一旦發現農殘超標,市場即會對供應商發出禁入令,并通知來源地政府進行調查整改。

  張玉璽說,現在農戶都通過組織形式形成了聯合體,擁有自己的商標。一家農戶地里的菜出了問題,就可能株連到數十數百家農戶,他們就會主動自發監督。這被認為是解決分散生產模式帶來的食品問題的一個可行途徑。

  從去年開始,京津滬深四大城市開始推行無公害蔬菜,北京已要求所有進入其“菜籃子”的外地和本地農產品持有“綠色通行證”,對不符合綠色安全要求的食品限制進入首都市場。

  而這只是農業部雄心勃勃的“無公害食品行動”的一個開端。近日,農業部要求將該計劃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實現食用農產品無公害生產,保障消費安全,質量安全指標達到發達國家或地區的中等水平。”而此前公布的時間表是8年。

  從去年以來,針對食品安全,一系列的行動已清晰可見。

  ——9月6日,姜德明告訴記者,他今年提出的議案很快得到了回應:《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已經列入國務院今年的立法計劃,并且初稿已經出來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吳永寧博士得到消息說,關于成立國家食品安全管理局的構想已在國務院層面討論。與此同時,國務院正試圖理順日益為國內外詬病的多頭管理的食品安全體系,“有關文件已出了13稿”。

  ——而農業部畜牧獸醫局局長賈幼陵說,中國正著手改革畜牧獸醫體制,參照歐美國家的體例設立獸醫官制,由省級部門直接派出獸醫官,處方藥必須經獸醫官簽字才能用于動物。

  ——農業部正在就農藥濫用和水產品濫用藥物等問題展開專項行動。

  可以看到的是, 中國正在對食品安全問題作全盤梳理。一個計劃是,科技部正在就一個投資2億元的項目進行招標,重點解決我國食品安全中的關鍵檢測、控制和監測技術,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撐創新體系。與此同時,一個試圖對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進行全面評估的項目也開始啟動。另外,一部分中國**的食品安全專家開始起草《中國食品安全行動計劃》,吳永寧和陳君石都是參與者,據稱,這將是中國食品安全的一個綱領性的文件。

  7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溫家寶在“全國菜籃子工作會議”上強調,新階段“菜籃子”工作要加快實現由比較注重數量,向更加注重質量、保證衛生和安全轉變,真正讓城鄉居民吃上“放心菜”、“放心肉”。

  這也可視為中國的食物政策發生轉變的一個信號。 “要把食物安全作為國家發展的一個核心政策。”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梅方權教授說。

  安全的代價

  據梅方權教授的研究,美國生態農業的小麥,玉米,大豆和棉花的產量,僅相當于常規農業產量的44-50%。前聯邦德國的研究,無污染食品一般減產20-30%。 “生態農業的基本問題是無法增加外源營養要素投入,也就無法提高食品產量。由此可見,在相當長一個時期內,人類要為食物污染付出很高的代價。”梅方權教授說。

  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突出,是因為我們正面臨一個轉折點。“中國食物安全正處在一個重要的轉變時期。正在由長期食物短缺轉向食物相對剩余時期,正在由主要解決食物供需安全問題的時期轉向主要解決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時期。”梅方權由概念入手解釋了這個巨大但又讓人不知不覺的轉折。

  換而言之,人們在吃飽之后,又要求吃好和吃得放心。但問題在于,中國的政府部門和生產者并沒有跟上這個轉變,這是矛盾的根源。

  但是,我們,包括政府、生產者和消費者,愿意為安全付出多大代價?梅方權指出:“全球的相當一部分消費者還不能支付超過普通食品價格40-50%的額外支出。”

  顯然,中國大多數消費者也在此列。所謂“有機蔬菜”和“綠色蔬菜”在近年來在各地都是賠本賺吆喝,即是一個證明。

  吳永寧說,*近歐盟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上提出,將牛奶當中黃曲霉素由0.5ppm降到0.05ppm,這也就意味著得用人吃的糧食來喂牛。“但這樣能保護多少人?相當于10億人當中少兩個肝癌患者。”但世界上還有那么多人在挨餓,世界糧食問題**仍然是分配得不合理。

  所以,吳進一步指出,食品安全的目標,一種是保護到不出現危害為止,第二種對潛在危害的也要防止。但選擇什么樣的模式,這與國家的國力、科技水平和社會供應的充足程度有關。“我們的安全保障水平是與我們的國力是相稱的。”

  “要找到一個適宜自己國情的平衡點。安全的概念,在消費者、政府和學者和消費者眼中并不是一致的。”

  吳永寧說,對于消費者來說,肯定希望是零危險,但這是不存在的。“食物都是人們經過數千年選擇而來,相對來說是安全的,當然也可能有外界加入的不安全因素。但如果不比原來的食品更有問題,就應該是安全的。”

  在這個意義上,國家和消費者都必須做出理性的選擇。

  挑選蔬菜自我保護若干常識

  從前曾有人到菜場買菜專挑帶蟲眼的,認為這是沒有打過農藥的標志。但農業專家說,這種方法并不保險。因為現在防治害蟲的農藥有很多種,可能沒有用過防菜青蟲的農藥,但卻用過防蚜蟲或其他病害的農藥——那些藥更多用也更具毒性——結果,你有可能買了帶農藥的菜,卻還是帶蟲眼的。

  專家介紹了下面一些簡單的方法,用起來倒不太難,也可能更有效:

  1.西紅柿不要買“屁股”上帶小尖的,那是施多了生長激素后,激素流下來聚積形成的;

  2.黃瓜買回家*好削皮再吃,雖然這會使人們吃黃瓜的興致頗打折扣;

  3.大白菜、圓白菜這類葉菜,*好剝去外面幾層菜葉,當然有點浪費,但那些外層菜葉是吸收化肥*多的;

  4.盡量不要吃韭菜這種實施根吸式農藥的菜,這一條可能讓不少愛吃餡的人大為掃興;

  5.*重要也是*普遍的一條原則:盡量在洗菜時把蔬菜多用水泡一會兒。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客戶案例展示

  • 上海朗波王服飾有限公司
  • 浙江圣達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天津市長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
  • 桑德斯微電子器件(南京)有限公司
  • 上海嘉疊貿易有限公司
  • 上海紐特絲紡織品有限公司
  • 無錫露米婭紡織有限公司
  • 東方電氣風電(涼山)有限公司
  • 寧波圖米文具用品有限公司
  • 江蘇力之創特種裝備制造有限公司

相關資訊

暫無相關資訊

行業熱點

百檢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军事| 盐城市| 于田县| 福贡县| 乌苏市| 固始县| 横山县| 徐州市| 北流市| 禹州市| 龙里县| 怀仁县| 彭泽县| 公主岭市| 黄大仙区| 曲沃县| 丰城市| 马山县| 南充市| 呈贡县| 金昌市| 城固县| 临朐县| 鲁山县| 贵溪市| 丰台区| 独山县| 惠安县| 南昌县| 如皋市| 垣曲县| 内丘县| 金昌市| 厦门市| 子洲县| 丰城市| 疏附县| 鹤庆县| 永福县| 黑河市|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