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的概念:
霉菌又稱之為絲狀真菌。霉菌不是分類學的名詞,在分類上屬于真菌門的各個亞門。構成霉菌體的基本單位稱為菌絲,呈長管狀,寬度2~10微米,可不斷白前端生長并分枝。無隔或有隔,具1至多個細胞核。在固體基質上生長時,部分菌絲深入基質吸料,稱為基質菌絲或營養菌絲;向空中伸展的稱氣生菌絲,可進一步發育為繁殖菌絲,產生孢子。大量菌絲交織成絨毛狀、絮狀或網狀等,稱為菌絲體。菌絲體常呈白色、褐色、灰色,或呈鮮艷的顏色,有的可產生色素使基質著色。
霉菌的分布及其危害:
霉菌具有分布廣、繁殖快、適應性強且易變異等特點。霉菌屬于真菌,是危害織物的主要生物因素之一。在自然界分布廣泛,土壤、水、空氣中都有它的蹤跡。
在我國華南地區,霉變現象時有發生,造成纖維織物、食品、日化產品、電子元器件、墻壁、檔案載體材料和文物等受損,特別是嚴重受潮或突發性漏水等事故后,如不及時處理*生霉變現象,造成嚴重的損失。產品表面長霉是一個自然現象,霉菌分泌的酶類或其他物質可對紡織品等產品造成破壞,改變其理化性能并降低使用壽命,它不僅破壞產品,而且霉菌在生長過程中散發出的霉味及分泌的毒素對人體健康也有不良影響。
為了減少和消除霉菌的危害,有效的方法是向需要保護的材料基體中添加或滲入各種防霉劑,這樣可以達到防霉的目的
防毒測試標準化:
紡織品防霉試驗及防霉評價標準涉及紡織品加工制造、環保、生物等多個學科,故標準的制定和應用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結合具體情況不斷改良創新,美國紡織化學師與印染師協會早在1946年制定了用于紡織品的防霉性能測定方法AATCC 30,已經過歷年十多次的修訂。日本在1992年頒布了耐霉性能試驗方法JlS Z 2911,該標準對化學工業材料、塑料、電子電器產品、紡織品等工業制品制定了相應的防霉性能試驗方法。
服務項目涉及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菌、綠膿桿菌等檢測。
檢測產品
1.不吸水材料
不吸水材料主要是一些塑料、陶瓷類等硬質表面的產品,產品中加入一定的抗菌劑,是產品表面可以起到抑制細菌生長的作用。例如:冰箱、洗衣機、餐具等。
2.吸水材料
吸水材料主要是一些紡織品。例如:服裝、毛巾、衛生用品等。
3.液體材料
液體材料主要是抗菌劑。
檢測項目
抗菌檢測主要分為兩大類:
1.細菌檢測:
細菌根據革蘭氏染色試驗可以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茦藱z測一般選擇具有代表性,且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細菌進行試驗。例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菌、綠膿桿菌等。
2.霉菌檢測:
科標檢測一般選擇環境中常見的黑曲霉、球毛殼、青霉、木霉等進行混合檢測。
3.定性檢測
不能判定產品抗菌性能的強弱,只能判定產品抗菌性能的有無。常用的方法是抑菌環法,奎因法等。
4.定量檢測
主要針對抗菌產品的檢測,可以很好的評價產品抗菌性能的大小。通過抑菌率或者抑菌活性值反映抗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