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2 來源:互聯網
內蒙古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黨組書記、局長 霍武
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判斷,明確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強調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新的戰略目標,需要我們深入實施質量強國戰略,下*大氣力抓全面提高質量,用新的質量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新時代的質量發展觀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從滿足溫飽上升到更高的層面,必然包含產品、服務的質量要求。在供給側,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必然反映到產品、服務、工程的質量上,表現為質量的不平衡和低水平。主要矛盾的轉化標志著在解決溫飽之后,發展將從“數量”轉向“質量”、從“速度”轉向“效益”,標志著質量時代的到來。對于內蒙古而言,作為欠發達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傳統產業占比較大,資源依賴性強,技術創新不足,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少,質量發展不充分的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內蒙古大地域廣,東中西部資源稟賦、地理
二、實現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始終堅持質量**的發展理念
過去幾年,我國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為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我們做出了堅持質量**理念的必然選擇。從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看,投資的貢獻率明顯下降,對債務風險的管控力度加大,將加劇這一趨勢。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服務業比重穩定在50%以上,社會對質量的要求更加強烈。另外,居民消費結構升級,也必然倒逼經濟發展轉向高質量階段。從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條件看,國家推動科技創新,創新正處于活躍期,催生了新的產業模式、消費模式,為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日趨收緊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只有通過改善產品和服務質量才能提升盈利能力,市場主體推進提升質量也是適應市場的正確選擇。從發展的動力轉換來看,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既是供給側改革的應有之義,也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在資本、勞動等生產要求投入量不變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當前勞動力短缺且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增加的條件下,必須找到實現轉型升級提高效益的新途徑。提高勞動生產率,已經成為下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在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效率的同時,提升供給質量,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方面。所以,在發展進入攻關期甚至更長的時間段,推動經濟增長必須把質量**的理念貫徹始終。
三、質量強國戰略的實施,要求我們全方位推進質量變革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質量強國,這是在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進程中對新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在全國上下開展質量強省(區)、質量強市、質量強縣的實踐基礎上做出的新部署。質量發展關系著企業競爭力提升、產業升級轉型、地區經濟增長、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等方方面面,同時,質量發展也受到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產業結構、管理體制、質量人才、市場環境等多方面深層次的影響,這也充分反映了質量工作突出的市場屬性、社會屬性和公共屬性,需要我們把質量強國戰略作為全局性、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加以推進。需要我們通過理念、政策、制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創新和變革,切實推動質量變革。在理念上,要讓“質量**”成為社會共識。在政策上,要營造鼓勵技術創新、激發質量創新動力與發展活力的政策環境。在制度上,要打破行業壟斷、壁壘阻隔和地方保護,營造競爭公平有序、優勝劣汰的市場環境。在治理方式和監管模式上,要推動企業承擔質量提升主體責任,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企業質量文化;努力推動社會各方參與,發揮群眾質量監督和行業自律作用,營造良好的質量社會共治環境;作為政府質量監管部門,在堅定不移地推行“放管服”改革同時,還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加快質量監管變革。在體制機制上,要切實加強黨對質量工作的領導,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合、企業主責、社會參與”的質量工作格局下,形成質量提升的疊加效應和強大合力,打牢建設質量強國基礎,推動內蒙古由資源大區轉變為質量強區、品牌大區。
(責編:劉澤、張雪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