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也是落實《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一年。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國內環境來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從全球看,全球制造業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此背景下,中國需要找到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形成中國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難點在制造業,出路也在制造業。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表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總攬全局、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創新,也是加快制造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
從長遠來看,中國需要通過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才能不斷維持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優勢。除了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以外,還有哪些工作需要推進?
苗圩:還需要推進以下兩方面工作:
一方面,有效降低企業綜合成本,釋放微觀主體發展活力。
一是降低要素成本。加快發展技術市場,健全知識產權創造與保護機制。鼓勵發展互聯網金融、眾籌眾包、金融租賃等新型融資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還要在提高工業用地利用率、勞動生產率和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下功夫,進而降低我國制造業的綜合成本。
二是降低交易成本。今年國務院再次取消、停征和整合一批政府性基金收費項目,并正在研究進一步的降低稅率措施,各地方政府也清理規范了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企業稅費方面負擔將進一步減輕。
三是降低制度性成本。圍繞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大刀闊斧進行改革,優化監管服務流程,落實優惠政策,開辟綠色通道,減少檢驗、檢測、認證等各類收費事項,加強監督檢查和問責,為企業降本增效擴大空間。
另一方面,推進制造業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化解供需結構錯配矛盾。
一是加快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從2015年開始,工信部啟動了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已有110個智能制造試點項目入選。2017年將進一步擴大范圍,在全國推廣有效的經驗和模式。
二是發展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重點是支持企業利用互聯網解決市場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使生產系統與供應鏈系統、電子交易系統無縫對接,實現零庫存、零浪費的精益生產和精準供給。
三是支持大企業利用互聯網開展“雙創”基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制造企業建設互聯網“雙創”平臺,匯集創新資源,利用創客空間開展產學研用合作和網絡協同制造,帶動中小企業參與供應鏈協同創新,建立資源富集、創新活躍、高效協同的“雙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