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第三方檢測認證行業什么時候能在高校開設獨立的專業?在一次行業高峰論壇上,有同行這樣問道。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是產業轉型升級而異軍突起的新型生產性服務業,然而一個尷尬的處境是,目前國內尚無一所學校開設系統的檢驗檢測認證專業。而近期,兩家外資機構**行動,行業人才竟備或將打響,本土機構準備好了嗎?
1.人才將成第三方檢測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近三年,第三方檢測業被媒體熱炒。據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營業收入1799.98億元,較上年增長10.37%,近三年年均增長13.45%,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幅。
作為新興的高速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更多從業者看到的是每年遞增的產業總量、先進的儀器設備、開放的國家政策,卻往往忽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才。
一家外資機構中國區負責人曾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該機構在進入中國之后,遇到的*大困難其實就是人才。他分析了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第三方檢驗測試認證,在中國發展得比較晚,時間也不長,人才儲備不足,另一個是檢驗測試認證涉及范圍廣,涵蓋各行各業,要求每個行業都要每個行業的專家,而且要知道各個國家的市場要求,來開發測試認證的業務,對人才的要求比較高。而市場上這方面的人才很稀缺。
*新的官方數據,也真實反應了這一現實。據認監委今年發布的行業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各類檢驗檢測機構共計31122家,而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共吸納就業人口共計945073人。其中,96.2%的檢驗檢測機構從業人數少于100人,平均就業人數為32人,大多屬于小微型企業。
曾有專家表示,對檢測機構而言,應該做好人才儲備。一個合格的檢測管理人才至少需要3~5年的培養,檢測機構應該在現金流比較充沛的時候未雨綢繆儲備人才,應該從以前的粗放型管理進入精細化管理階段。在消費品檢測領域向制造業學習,推進工廠化管理模式,提倡“管理出利潤”;在工業品檢測領域中加強垂直的技術貫穿能力,倡導一站式解決方案。
也許可以預見,未來第三方檢測認證行業的競爭,將是人才的競爭。
2.外資機構本土化開始入校辦學
專業人才的匱乏,*直接的影響就是限制機構業務的發展和擴張,而機構發展的機遇轉瞬即逝,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構面臨人才匱乏的境地。
面對這一狀況,追求本土化的外資檢測機構開始新的布局。
9月20日,國內**檢驗檢測認證學院在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揭牌,這是國內設立的**檢驗檢測認證學院。據悉,常州檢驗檢測認證學院由常州檢驗檢疫局和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建,培養和輸送熟悉檢驗檢測認證行業政策法規、專業理論和操作技術的**應用型技術人才。而SGS作為**機構,與常州檢驗檢疫局、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三方簽署了SGS訂單培養協議。
據了解,該學院實行3年學制,初步開設輕紡、機電、化學、食品、認證、鑒定等6個專業,今后逐步增設動物檢疫、植物檢疫、衛生檢疫、質量管理等專業。在建設初期,主要以SGS訂制班為主要培養模式,根據SGS常州檢測基地發展需求,設立紡織品檢測、化學檢測、行政客服3個專業訂制班,按照2年制和3年制兩個梯隊建設,共計培養150名學生。學院下一步將設立SGS學院和質量研究院,后期將根據第三方檢測機構需求設立類似學院或人力資源中心,為第三方檢測機構提供一攬子人力資源解決方案。
就在大家都在觀望國內**檢驗檢測認證學院的未來計劃是,另一家外資機構德國萊茵TüV也加入到這個行列。
11月1日,海南職業技術學院與德國萊茵TüV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據了解,海南職業技術學院立足于海南省農產品、食品行業的發展需求,結合學校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實際情況,引進德國萊茵集團在食品安全和職業教育方面龐大的專家資源和實踐經驗,聯手打造德國“雙元制”模式的“食用農產品檢測”精品專業。旨在培養掌握食品質量檢驗與監測、食品質量安全、食品生產與加工、食品營養保健、食品營銷等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術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SGS也好,萊茵TüV也罷。毫無疑問,未來還會有第三家,第四家機構加入到這個隊伍。外資機構本土化人才儲備,又向前邁進一步。
3、國內檢測機構如何應對人才競備?
外資機構紛紛行動,為人才儲備發力。按照常理,與國內學院進行戰略合作,為機構培養人才,國內檢測機構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但國內機構在這方面卻少有行動,原因何在?
國有檢驗機構在人力資源方面有喜有憂,一方面已經聚集了大量優秀的檢驗人員,資質門類齊全,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人員老化、文化素質偏低,技術水平不高等現象,加之人才機制不夠健全,面臨*突出的人才匱乏、文化素質較低,難以適應日益復雜的檢驗檢測工作這一局面,面臨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兩大問題。
而民營檢驗機構同樣有喜有憂,一方面,現有人才能夠人盡其用、輕裝上陣,但另一方面,隨著業務的快速擴大,急需大量具有“資質”的檢驗人員,自然需要更高的薪酬和付出,才能挖來高素質人才。
人力資源將會是國內檢驗機構發展的**大資源,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面對外資機構的“來勢洶洶”,本土機構如何應對?除了從人才市場“搶”人,入校辦學,或是更為長遠的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