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事件回顧:
2016年新年,艾女士在北京某古玩城買了一塊高冰種清代翡翠佩件。她認為這次撿漏了,這是一塊罕見的老翠種。隨后,艾女士專程來到北京一家專業珠寶檢測中心進行儀器檢測,結論卻是“B+C貨”,即是染色與注膠的翡翠。這個檢測結論大大出乎艾女士的預料。
為了查明真相,艾女士帶上這塊清代翡翠佩件來到德國,找到柏林一家珠寶專業檢測機構——安德烈亞斯·施特拉特曼實驗室,采用德國制造的費希爾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這塊清代翡翠進行了檢測。她與德國珠寶檢測專家施特拉特曼先生進行了交流,并觀看了儀器檢測系列數據的全過程。專家**是眼觀,然后通過一系列物理指標的儀器測試,結論是“天然無染色翡翠”。
反思
中德在珠寶行業的檢測理念、檢測技術水平、檢測過程和檢測結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國內的珠寶專業鑒定機構的檢測過程是全程封閉的,檢測證書只出具檢測結論,而沒有提供具體的論證參數;將老翡翠制作工藝中出現的燉蠟技術,偏頗地定性為染色與注膠,而并沒有說明翡翠的物理屬性是否已經被改變,把老翡翠混淆為假翡翠。德國珠寶專業檢測機構的檢測過程是全程開放的,其檢測結論是依據充分的檢測數據。相比較而言,艾女士認為德國的珠寶專業檢測結論更真實、更科學、更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