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近兩年,炒得轟轟烈烈的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改革,2016年似乎趨于平靜。除了廣東、廣西、山東等幾個地方有些整合動向,上至各部委、下至各地方,都沒有更多的動作。與兩年前的“熱鬧”相比,很多基層工作的同仁開始迷茫:改革到底改還是不改,整合到底整還是不整?
令基層工作人員迷茫的,是轟轟烈烈的整合改革,突然沒有了動靜。而之前各部委對接整合改革的方案,也遲遲沒有下文。
這項改革,到底將改向何處?
昨日看到了一則陜西省質監局推進檢驗檢測機構改革整合的報道。200余家依法設置、依法授權的產品檢驗、計量技術、特種設備檢驗機構齊聚西安,在深入調研基礎上,召開面向全省的檢驗檢測機構會議,深刻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推進改革的明確目標要求,部署今后一個時期的重點工作。
會議本身并沒有值得關注的地方,鼓勵整合、積*部署、推廣經驗、分層推進,基本與其他地方機構整合改革模式一致。但筆者注意到了一句話耐人尋味:
正視“不愿改、不會改、等待觀望”的現狀,著力解決“檢不了、檢不準、檢不快”等能力不強的問題,共商改革,共謀發展。
“不愿改、不會改、等待觀望”三個詞語,非常準確的概括了當前機構整合改革的三種心態。
不愿改
人往哪里去,錢從哪里來?這是本次改革*核心也是*根本的問題。
從官方公布的第三方檢驗檢測產業數據顯示,我國第三方檢驗檢測產業近三年平均保持近13%的增速,遠遠高于同時期國家GDP的增長速度。
為了抓住第三方檢驗檢測產業快速發展這個機遇,可以說,很多地方都推出了各項鼓勵政策。政府出資、整合資源、吸引優質機構,打造地方檢驗檢測產業園。對于本地管轄的機構,為了讓整合后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輕裝上陣”,同樣推出各項鼓勵措施,鼓勵機構整合,做大做強。
即便如此,還是有不少的機構“不愿改”,改革中的阻力還很大。
分析其中的原因,目前整合改革遇到的*大困難,就是原先屬于各地的檢驗檢測機構,習慣于把檢驗檢測認證視作政府職能。根據*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檢驗檢測機構總數達到31122家,雖然事業單位制檢驗檢測機構的比重分別為42.5%、40.6%、38.1%,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與近年來我國加快推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轉企改制的趨勢一致。
但事業單位制檢驗檢測機構還有11853家。這些機構里面有一部分不愿意走出“事業性質”的圍墻,一些從業人員還在為將脫掉制服成為企業員工而無法釋懷,長久以來體制帶來的這種‘優越感’讓一些個人對即將到來的改革充滿憂慮。
這種多年來的“慣性思維”,也是一些單位和個人“不愿改”,推進整合工作的主動性不強、積*性不高的原因所在。
不會改
曾對各地方進行的機構整合改革做過一個收集整理。結果發現兩個有意思的特點。
一是特種設備檢驗檢測認證集團整合走得*快。這與質檢總局2015年4月發布的《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整合試點方案》有密切關系,這份方案為特種設備領域的機構整合制定了頂層設計。從2014年11月聲勢浩大的8家單位共同組建中國特檢集團,到今年廣東廣東啟動特檢機構縱向整合,9市特檢所劃歸省特檢院管理,山東省特檢院轉企后組建山東特檢集團。特檢機構的整合走得更快,也更穩。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集團化”和“地域化”現象明顯。各地紛紛根據自身產業優勢,通過整合當地的同類機構,組建集團。很多地方都打出了譬如“某某檢測之都”的旗號,為占據檢驗檢測產業高地而努力。
但分析以上兩個方面,多數都是由行政管理部門主導,然后商定整合改革的方式,*終達成整合的目標。但相對于跨領域、跨地域的機構整合來說,這些整合的難度相對較小。而一部分機構即使有整合的意愿,也不知道如何去整合。
比如為了讓整合后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輕裝上陣”,有的機構在改革方案中建議設立省財政專項資金,用于處理各類資產、人員遺留問題;同樣,為了改革后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贏在起跑線上”,有的機構也提出利用財政資金改造提升基礎設施,購置一批先進的檢測儀器設備,培訓一批職業檢驗檢測認證人員;還有的機構則提出新機構應暫時保持其目前的事業單位屬性不變,事業編制總數不變,職工事業編制身份不變……
但不同的建議后面,既有對改革后美好未來的憧憬,也有著對未來不確定性的顧慮和擔憂。
等待觀望
不愿改、不會改,剩下的一部分就是心態相對平和的機構和個人:等待觀望。這也是這次整合改革當中的“大多數”。
有檢測領域專家分析,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一個是缺乏倒逼機制。目前事業單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能取得財政補助,可借助部門行業的優勢承載市場業務,缺乏改革的壓力和動力,相當一部分機構和主管部門不愿意整合,強調自己的公益性和不可替代性。二是激勵措施不足。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解決了對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關心的社會保障問題,但是缺乏機構轉企改制的激勵措施。三是監管沒有統一的法律制度,這需要國家層面出臺政策,解決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問題。
回到去年12月的“深圳會議”,中央編辦、質檢總局從四方面要求深化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改革。這也是*近一年,召開的覆蓋面*大、規格*高、會議涉及內容*全面的一次整合改革會議。會議確定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大力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改革,對現有檢驗檢測認證事業單位職能進行清理,區分公益類和經營類推進改革,改革后只保留少量公益一類檢驗檢測機構,原則上不再保留公益二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
二是推動經營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轉企改制并逐步脫鉤,探索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模式創新、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措施。
三是嚴格管理公益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統籌規劃這類機構的數量和布局,精簡機構編制,規范財務管理,規范人員管理。
四是構建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要求放寬市場準入,規范行政審批,推進價格改革,減少資質資格認定,推進政府購買服務。
從四個方面的內容可以看出,機構整合改革遇到的難題已經摸清。但能否拿出更強的改革魄力、更有效的改革措施,還需要更多的改革智慧和勇氣。
機構整合,要正視“不愿改、不會改、等待觀望”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