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今年“3·15”央視曝光了餐飲O2O平臺上入駐商家的亂象。一些網上名店后廚臟亂不堪,甚至缺乏基本的衛生條件。對網上廚房的質疑也蔓延到私廚平臺。7月1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國家食藥監總局官員強調稱,“家庭廚房”類私廚平臺亦需獲得食品經營許可。
政策出臺前夜,家廚分享平臺類產品紛紛離場。起步*早、規模*大的回家吃飯近乎要獨立面對監管政策的風險,業內很多觀點并不樂觀。近日回家吃飯創始人唐萬里在接受**專訪時回應表示,“還是能從中看到一線光亮。”
【現狀】
大批“私廚”平臺已退場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市場上很多曾經模式亮眼的、共享經濟與“吃”相結合的創業項目已經徹底停止運營,或名存實亡。家廚平臺行業成規模的只剩回家吃飯。
行業內比較有名的媽媽的菜APP在蘋果商店已經沒有下載版本提供,官方微信更新至去年8月;蹭飯APP的iOS版本*后一次更新是在去年11月,產品內上傳發布的蹭飯內容也大都在去年。此外,e袋洗暫停運營旗下小e管飯,我有飯在7月份都沒有任何私房菜上新。
回家吃飯創始人唐萬里認為,倒下的這些產品一個共同點是低頻,雖然滿足了一部分需求卻無法形成持續供給。
據不完全統計,從2014年底到2015年上半年,國內出現的私廚共享平臺達十余家,且普遍受到資本青睞。
公開資料顯示,“丫米廚房”2015年初拿到了IDG千萬級天使輪投資;“愛大廚”于同年7月完成千萬美元級A輪融資;“好廚師”也完成了1億元的B輪融資。
拿到錢后,不少私廚共享平臺對家廚和用戶兩端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再加上公司的運營成本、物流成本等等,燒錢的速度非常快。
今年1月份加入回家吃飯團隊的戰略負責人邵凱告訴記者,O2O燒錢、重補貼的方式往往會掩蓋掉偽需求。
他介紹,7月4日,回家吃飯開始向家廚收取10%的平臺使用費,刨除食材、物流等成本后,家廚獲得的利潤大概占到收入的三分之一。
“行業發展迭代特別快,現在的資本環境之下其實很難生存。”唐萬里說。
【擔憂】
定位高于外賣,質疑一直存在
邵凱告訴記者,回家吃飯用戶定位相對外賣更高端,偏向于工作一段時間,對健康飲食有需求,價格不敏感,甚至懷有思鄉情懷的用戶人群。
不過對家廚分享平臺模式能否持續的質疑聲音一直存在。一位TMT領域投資機構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團隊在早期看過“媽媽的菜”,認為是一個很好的點子,但由于存在種種顧慮沒有投資。當時的顧慮還不是來自于政策風險,純粹從商業邏輯上來考量,這樣的一類生意能否成立,能否賺錢、做大。他表示,更多考慮的因素是獲取廚師、用戶的成本,配送的成本,廚師的產能,用戶持續購買的頻次等等,去算賬看是否符合經濟規律。第二是規模化,能否獲得更大市場,在全國鋪開。
一些私廚平臺逐步認識到這個問題,開始把業務從餐飲上下游產業鏈上進行延展。例如,上游可以切入食材、生鮮、酒水,下游可以在喜宴中出租餐具等。
“和網約車出行不同,家庭廚房其實是建立在線下原本不太存在的一個場景上,開創嶄新的需求相對困難。”該投資機構人士稱。
【挑戰】
共享經濟再面臨監管難題
7月14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將于2016年10月1日施行。其中明確規定,“通過第三方平臺進行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應當在其經營活動主頁面顯著位置公示其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
記者了解到,很多外賣平臺目前在積*投入中央廚房建設,“我們的中央廚房一定會按照規定取得相應許可證。”餓了么COO康嘉對記者表示。
不過跟外賣不同,私廚外賣一般是基于家庭廚房的第三方平臺,家庭廚房取得相關資質困難很大。
“我們注意到監管層也提出,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革發展的模式非常贊成,稱其是解決很多就業問題,經濟下行壓力等等的良方。”唐萬里對記者表示,“還是能從中看到一線光亮。”
唐萬里表示,監管部門正在研究起草“網絡訂餐管理辦法”,期待那時會有適合于家廚分享這一新經濟業態的政策出來。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總工程師何霞告訴記者,回家吃飯遭遇的政策困境和滴滴類似,均是分享經濟大背景下形成的新問題,但由于涉及食品安全更加敏感。何霞表示,此前滴滴已經歷了前期經驗、教訓、試錯,以及市場教育。
“新舊融合的問題,是共享經濟帶來的根本挑戰。”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薛軍對記者稱,互聯網帶來的新經濟模式在考驗政策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