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檢驗機構重復建設,資質審核各自為政,檢驗檢測機構市場主體責任不明確……近日,中國質量報記者了解到,針對檢驗檢測行業存在的問題,《上海市檢驗檢測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草案)》)立法已箭在弦上,將在7個方面作出創新性規定。
近年來,隨著上海市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檢驗檢測產業得到長足發展,上海已成為國內檢驗檢測市場*發達的地區之一,形成了以國有機構為主,民營和外資機構多元參與的市場格局。但是,檢驗檢測行業依然存在著一些嚴重問題,部分檢驗檢測機構誠信意識缺失,出具虛假報告現象時有發生;行政部門資質許可各自為政,檢驗檢測機構制度性交易成本過高;政府投資的檢驗檢測機構重復建設,財政資源和社會資源嚴重浪費等。因此,迫切需要制定一部體現上海市檢驗檢測行業發展特點、適應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專門的檢驗檢測地方法規。
上海制定《條例(草案)》的主要思路,就是通過明確檢驗檢測服務市場規則,規范檢驗檢測服務行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而促進檢驗檢測產業發展。一是結合檢驗檢測行業的技術性特點,制定檢驗檢測行為的市場規則;二是為保障市場規則得到有效遵循,明確檢驗檢測機構、委托人及相關方的權利義務,促進形成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三是加強對檢驗檢測活動的風險管控,發揮政府和社會各界的監管作用,形成社會共治的格局;四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簡化行政審批,固化自貿試驗區改革成果,激發市場活力;五是有效配置政府行政資源,從正面激勵和引導該市檢驗檢測產業健康發展;六是加大違法檢驗檢測行為的查處力度,凈化檢驗檢測市場,保障條例得到有效執行。
記者注意到,此次《條例(草案)》將在7個方面作出創新性規定。一是《條例(草案)》的調整范圍,將所有對外開展檢驗檢測服務的活動均納入,而不以是否取得相關行政許可作為前提。規范的對象主要是檢驗檢測行為,而不是檢驗檢測機構,《條例(草案)》未對檢驗檢測機構新設行政許可或者增設審批門檻。
二是明確檢驗檢測服務的市場規則。《條例(草案)》除了制定合同簽訂、樣品交付和管理、出具報告等行業內普遍適用的規則以外,還針對檢驗檢測委托服務中容易導致糾紛產生的因素設定了要求。
三是落實檢驗檢測機構的主體責任。檢驗檢測機構是檢驗檢測服務的提供方,對于檢驗檢測行為及其數據、結果負有主要責任。針對檢驗檢測機構和人員能力素質參差不齊、檢測過程不規范、甚至數據造假等問題,規定了檢驗檢測機構的能力要求和基本行為準則。
四是規定檢驗檢測相關方的責任。檢驗檢測活動的構成,除了檢驗檢測機構以外,還包括委托人、報告使用人、網絡平臺提供者,以及政府部門等相關各方,其不當行為同樣會對檢驗檢測數據、結果的真實準確造成重要影響。因此,《條例(草案)》在各環節也設定了相關方的相應義務。
五是簡化市場準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條例(草案)》針對實際中存在的多頭評審、重復評審、重審批輕監管等問題,設計了優化審批程序與加強事中事后監管相結合的制度規定,在達到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目的的同時,控制檢驗檢測活動可能產生的對有關當事人或社會嚴重危害的風險,進一步明確政府部門的監管職責和監管界限,提高監管的有效性。
六是制定檢驗檢測產業發展政策。針對檢驗檢測行業存在的資源重復建設、技術能級不足、品牌意識匱乏、高端人才短缺等問題,《條例(草案)》設計了編制產業發展規劃、科技成果轉化、人才隊伍建設、財政資金引導等正面激勵政策。
七是加大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為落實檢驗檢測機構、相關方以及政府部門的責任,《條例(草案)》在法律責任中規定了對違法行為所施加的從警告、經濟罰到資格罰的行政處罰,提高責任人的違法成本,倒逼市場各方主體更加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