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4月19日,第四次全國質檢科技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總結了“十二五”質檢科技的發展成果,分析了質檢科技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明確了“十三五”質檢科技工作思路,部署了2016年質檢科技工作。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在會上指出,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創新活力迸發的時代,這是一個以創新為榮的時代,也是一個以質量為先的時代。質檢科技必須肩負起歷史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準確把握“十三五”創新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十三五”期間,質檢系統要進一步促進質檢領域的各項改革,進一步推進創新驅動戰略在質檢工作中的落實,進一步加強科技質檢建設。支樹平要求質檢科技工作者,要做科學精神的守護者,做深化改革的擔當者,做創新服務的踐行者,做科技質檢的宣傳者,要以這次大會為契機,切實擔負起科技創新的責任,把科技質檢舉得更高,建設得更實。
質檢部門“憑技術執法、靠數據說話”,科技是質檢的根基和血脈,也是事業發展的基因。記者從大會獲悉,“十二五”期間,技術機構不斷發展,技術裝備、環境設施等質檢科技基礎條件明顯提升,科技創新和技術執法的基礎進一步夯實。目前,質檢全系統技術機構和實驗室總數5451個。全系統科研、檢測儀器設備總數達79萬多臺套,原值335億元,比“十一五”末分別增加88%和139.3%。新增國家食品質量安全檢測監測能力專項投入5000余臺套儀器設備。系統技術機構擁有實驗室面積增加到835萬㎡,比“十一五”末的124萬㎡增加573%。全系統專業技術人才達到10.5萬人,**職稱人員較“十一五”末增長16.1%,達到1.7萬人,國家中青年創新領軍人才5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人員183人。
“十二五”期間,質檢系統主要科研創新指標快速增長,整體科研創新能力明顯提升。據了解,質檢共承擔***課題866項、省部級課題3796項。中央財政科研經費支持26億元,較“十一五”增加62.5%。獲得國家科技獎勵13項、省部級936項,首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各類專利授權3669項,“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85件,是國家“十二五”科技規劃目標(3.3件)的25倍。發表科技論文30930篇,核心期刊論文占一半以上。各領域的科研技術水平明顯提高。獲國際互認的國家校準和測量能力(CMC)增加409項達1266項,國際排名由第9躍居第4。波爾茲曼常數測量結果被CODATA收錄,NIM5銫原子噴泉鐘精確度達2000萬年不差一秒,成功參與駕馭國際原子時。研制國際標準224項,國家標準1299項,占同期制定國家標準數的16%。突破信息安全、碳排放和碳減排、司法鑒定/法庭科學等關鍵認證認可技術。攻克特種設備長周期安全運行關鍵技術260多項,研制儀器裝置43臺套。建立快速高通量檢測鑒定技術、試劑和標準物質300余種,理化誘捕實時監測裝置20多種。
“十二五”期間,質檢系統積*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質檢科技頂層設計、成果轉化、人才培養、合作交流等方面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高技術服務業的指導意見》明確將“檢驗檢測服務”作為國家重點發展的8個高技術服務領域之一予以支持,“標準、計量、檢測、認證體系”首次列入國家重大專項規劃《“十二五”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規劃》,充分體現了質檢技術基礎在參與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中的重要支撐作用。質檢系統積*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聯合科技部制定《“十二五”技術標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制定發布《中國特色質檢技術體系建設綱要》,創新性地系統闡明了質檢科技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框架,成為質檢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國家質量基礎的共性技術研究與應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立項啟動,為質檢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會同中央編辦制定發布《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制定《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啟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改革。
“十二五”期間,質檢科技注重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在保障國家安全、促進產業升級、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激光冷卻銫原子時間頻率基準鐘成為“北斗”系統的地面基準鐘,轉基因產品的微量核酸富集、現場快速檢測技術,植物災害生物特異高靈敏度分子檢測、快速篩查、遠程鑒定、疫情監測和檢疫處理技術,以及入出境人群傳染病監測研究網絡,有力確保了**生物安全。在促進產業升級方面,研制的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關鍵技術標準,提高了標準能耗限額準入門檻,支撐化解落后過剩產能,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醫學診療設備計量標準和溯源體系研究成果提升了我國醫學診療設備計量檢測水平,電梯物聯網安全保障技術實現了對電梯安全運行的實時監測,有力地支撐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實驗材料評價體系研究成果,保障了實驗數據的準確性,通過國際評價制度互認,有效推動了產品出口。
會議部署,“十三五”期間質檢系統將圍繞建設質量強國,以提升國家質量技術基礎水平為目標,突破基礎性、公益性和產業共性的技術瓶頸,到2020年,總體技術水平實現與國際“并跑”、部分技術領域實現“領跑”,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創新環境更加開放,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創新基礎融合發展,技術、裝備和方法滿足質檢事業發展的需要,技術能力顯著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更加有效。
未來五年,質檢系統將大力提升參加國際競爭的技術能力,發展服務國家發展的技術能力,提升服務質檢事業發展的能力,加強質檢技術機構建設、推進質檢科技成果轉化、推進質檢人才和基地平臺建設。質檢系統將圍繞**生物安全、軍民通用質量技術、進口食品安全質量技術、消費品質量安全技術、特種設備安全技術、新型城鎮化建設等國家和社會發展急需的內容開展一系列質量技術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