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當互聯網+席卷中國時,通過網絡蜂擁而來的全球食品,如何保證它們的安全,對監管部門來說,是個巨大挑戰。而這個壓力,大部分集中在海關防線上。
事實證明,大量進口食品,安全威脅其實不比本土的中國食品少。
“從2011到2015年的不合格進口食品批次基本處在增長階段,這與檢驗檢疫部門嚴格的把關是有密切關系的。不合格食品幾乎涵蓋了所有進口食品種類,其中糕點、餅干,還有乳制品剛好占到一半。不合格食品來自于109個國家地區,涵蓋面非常大,主要的來源國家和地區是歐盟、中國臺灣、東盟和美國。” 國家質檢總局進出口食品安全局綜合處副處長叢林曄4月14日在國際食品安全論壇上表示。
據資料顯示,從2011年開始,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大食品農產品進口國。從2011到2015年,中國海關檢驗檢疫了進口食品479.1萬批,1.6億噸,貨值2000多億美元,目前仍呈持續快速增長的趨勢。
這其中,乳制品、植物油、肉類等占到所有進口食品的七成。進口植物油的占比在2011年比較高,大概占到45.7%,到了2015年的時候下降到30%。進口乳制品持續快速增長,年均進口量從2011年到2015年突破了一百萬噸,占到國內供應量近兩成,主要來源于新西蘭、歐盟和美國。
“通過網絡購買的食品,如果是從國外直郵,肉類除外,是需要自己承擔安全風險的。通過注冊公司的食品,是經過國家進口安全檢疫的。”叢林曄在接受《**財經日報》咨詢時表示。
據叢林曄介紹,不合格進口食品的原因當中,微生物、品質還有添加劑、標簽這四種原因是相對比較突出的,占到了所有不合格食品進口批次的四分之三。在安全衛生項目當中,微生物添加劑和污染物類的項目比較突出。2011~2015年乳制品不合格進口產品1167批、3596噸、1884萬美元,來自35個國家,主要是微生物不合格、標簽不合格、品質不合格,還有較突出的安全衛生問題和一些污染物超標的問題。不合格肉類情況有365批、4590噸、896萬美元,主要來自24個國家,主要不合格原因是品格不合格、獸藥的殘留超標、未獲建議準入,還有一些菌群的侵入。不合格的進口水產品有692批、8227噸、2349萬美元,不合格的項目是微生物污染、品質不合格。
如何守住進口食品的安全大門,**道防線便是進口食品檢驗檢疫防線。
“我們在進口食品的管理,建立了很多制度,大概可以分成進口前的制度和進口后的制度,以及其他一些制度。進口前采取了七項制度,主要是有輸華食品國家地區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審查制度,其次是輸華食品生產企業注冊管理制度,再是食品境外出口商備案管理制度,以及輸華食品進口商北安管理制度,輸華食品官方證書制度等。”叢林曄表示。
據叢林曄介紹,正是這樣嚴格的進口把關制度,在進口環節的檢驗檢疫申報制度監管時,“十二五”期間銷毀了1.3萬噸食品。在進口后也設立了五項制度,這五項制度主要是回顧性檢查制度。進入進口后的流通環節,食藥監部門按照抽檢計劃對流通領域食品進行監督抽檢和風險監測,此外,質檢總局也會組織專門人員進行風險信息的收集,開展風險評估。
隨著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涌入中國,風險評估顯得更為重要。
“近十年以來,進口貿易、進口逆差越來越大,進口量也越來越大,保護消費者安全的重擔也越來越重,這迫使我們需要用一個風險管理思想來考慮問題。進口食品安全監管業面臨著一種瓶頸,這種瓶頸**個就是確實缺乏一種基于食品風險評估為基礎的管理體系。” 國家質檢總局標準法規中心研究員焦陽表示。
焦陽認為,以前所采取的檢驗模式、方式已不再適應現在進口貿易的發展了。資源配置不太合理,都集中到口岸,即使它的檢驗能力很強,壓力也是超乎想象的。基于這種情況,國家啟動了風險模型搭建工作,在口岸對進口食品進行把關,依據現在的食品安全標準,對產品進行歸類,按照它的屬性、貿易情況、基礎認識的風險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形成風險評估監管的項目,并以此開展食品當中危害物質的評估,*終實現評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