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1-23 來源:互聯網
在外界的一片質疑聲中,食藥監總局6日針對上海公安部門破獲的1.7萬罐假冒**奶粉案再發公告表示,國產奶粉品牌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食藥監總局方面還表示,此前之所以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國家標準的信息,主要是提醒消費者不要恐慌。
看上去,食藥監總局原先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國家標準的信息,是覺得在說一個“善意的謊言”。當得知除了此前的雅培,“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而且,從上海檢方公布的信息來看,1.7萬罐假冒奶粉還涉及“多個品牌”,食藥監總局再也不能給假冒奶粉“貼”國標的標簽了,只得用“主要是提醒消費者不要恐慌”來自圓其說。
然而,這樣的“圓說”不但適得其反,而且是畫蛇添足。作為政府部門,在對公共事件的處理過程中,安撫公眾情緒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面對假冒奶粉,公眾*想知道的是這些奶粉的具體去向、所有涉案品牌以及解決方案。當這些足以引起消費者恐慌的詳情沒有公開時,食藥監總局急于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國家標準的信息,而且這個結論還是辦案機關的檢驗結果。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對于假冒奶粉,作為食藥監總局,是首當其沖的“有關部門”,還是置身事外的“和事佬”?
實際上,所謂的“假冒奶粉符合國家標準”,即使出于“提醒消費者不要恐慌”,也是一顆蹩腳的“安慰劑”。哪怕用來假冒的是面粉,也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反過來說,就算假冒奶粉的質量優于被假冒的品牌,也絲毫不能減輕相關部門的責任。那么,食藥監總局為何要在一沒有公布這些奶粉的具體去向、二沒有公布所有涉事品牌、三不能提供解決方案的情況下,急于給假冒奶粉“貼”上國標的標簽?無非是想以此淡化自己失職帶來的后果。
說句不客氣的話,即使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也起不到安撫消費者情緒的作用。因為,把“沒有后果”放在首位,就像是用“情緒穩定”作為結尾一樣,在公眾眼里,某些官方言辭,已經到了“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地步。還沒平息的“問題疫苗”風波,就是因“沒有后遺癥”而造成公眾更大的不滿。如果說“狼來了”是一個寓意說謊的故事,那么,“狼不來了”也幾近是一個說謊的“寓言”了。
無論“提醒消費者不要恐慌”是不是食藥監總局的初衷,“假冒奶粉符合國家標準”的表述,只能讓消費者更加恐慌。人們何嘗不會這樣想,用“安慰劑”來“治病”,其實已經放棄治療。事實上,一句“假冒奶粉符合國家標準”,掩蓋了諸如用作假冒的奶粉究竟是什么奶粉、1.7萬罐假冒奶粉還涉及哪些品牌、去向和收繳情況如何,以及對假冒奶粉的品質應該由誰來鑒定等問題。在這些問題還沒有搞清楚,或者還沒公諸于眾之前,籠統的“假冒奶粉符合國家標準”,怎么能“提醒消費者不要恐慌”?
消費者的恐慌,不僅在于這些假冒奶粉帶來的后果,而且是市場上怎么會出現這種假冒奶粉?相關監督管理部門在干什么?當問題疫苗的“結論”是“沒有后遺癥”,假冒奶粉的**信息是“符合國家標準”,讓人怎么去相信相關部門的誠意?對真正能讓消費者了解真相的信息語焉不詳,卻急于開出“安慰劑”,是相關部門失職后的再次失職,這才是公眾感到后怕和恐慌的。那么,給假奶粉貼“國標”究竟在“安慰”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