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6 來源:互聯網
“上周天氣持續陰冷,多虧縣氣象局提前提供天氣預報,我在育蠶室里采取了保暖措施,蠶繭質量不錯。今年*后一批蠶已結繭,馬上就要收了。”10月25日,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彌興鎮大村村,桑蠶養殖大戶周菊惠在育蠶室看著簸箕里的蠶繭,會心一笑。
大村村地處低緯高原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5.4℃,年降水量為591毫米,地理環境和氣候適宜桑樹生長,因此種桑養蠶一直是大村村的傳統產業。
2018年以前,大村村有100余戶人家靠養蠶謀生,但每戶一年只能產出4批次蠶繭。“以前,為了賣個好價錢,我們有時跑幾十公里才找到公司收購,導致大家種桑養蠶的積*性都不高。”周菊惠介紹。
這樣的境況,隨著姚安縣政府聯合當地扶貧辦、氣象局、農業農村局、林業局等部門探索出新模式而得到改變。大村作為全縣試點推廣多批次養蠶,在以往每年只能養殖4批次蠶的基礎上,再增加4批次,創建出“公司+合作社+共育戶(點)+農戶”的利益鏈接模式。
姚安縣氣象局駐大村村的干部劉永明表示:“剛開始推廣多批次養蠶的時候困難很多,村民不太愿意嘗試,有時候**要入戶10多家,反復做思想工作。”
“我們原來根本不敢種,萬一蠶繭賣不掉,豈不是白白地浪費力氣。”村民劉應海說,“是縣氣象局的小劉一直跟我們講,政府和企業簽訂了蠶繭收購協議,還會有人來手把手教怎么養,我們才放心養的。”
在三年多的時間里,駐村氣象干部配合村干部,聯合林業、農業農村、人社局的技術人員,一同推廣多批次養蠶模式。通過大戶帶小戶、科技戶帶動周邊戶等方式,大村村目前戶均栽桑4畝,有206戶人家都投入到春-夏-秋-晚秋8批次養蠶的產業中,平均每22天就能產一批蠶繭。
桑蠶對溫度、濕度比較敏感,特別是在高溫多濕的條件下,再食用含水率高的桑葉,血液的滲透壓降低,造成蠶體虛弱,易誘發蠶病。反之,在干燥的飼育環境中,食用水分不足的桑葉,則蠶體弱小、繭質差。
對此,姚安縣氣象局為蠶農提供有針對性的直通式服務,在微信群里定期發送氣象信息和農事建議。除了提供常規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和農業生產建議外,重點加強對干旱、連陰雨、高溫高濕、低溫高濕等天氣的預報,讓蠶農及時掌握天氣變化,根據天氣情況及時管理桑蠶。
村里的桑蠶養殖大戶都安裝了“姚安氣象”App,隨時隨地通過App了解天氣變化,及時接收天氣預報、氣象預警和氣象服務信息。今年以來,姚安縣氣象局共發布氣候趨勢預測9期,每周天氣預報51期,農業直通式氣象服務9期。
如今,206戶桑蠶養殖戶每年實現產值152 0173 3840萬元,蠶農戶均收入增收1萬元,先進實用的多批次養蠶技術轉化成了經濟效益。
金秋時節,大村村成片的桑樹仍然鮮綠。“我家有桑園6畝,第7批蠶我多養了10克,收獲了80簸箕蠶繭,比往年多賣了3000元,今年已經賣了15000元了。”劉應海采摘著桑葉,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日子越來越好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