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6 來源:互聯網
國貨崛起的背后絕不只是打著愛國的旗號這么簡單,而是一批在經濟快速增長中成長起來逐漸成為消費中流砥柱的人群,他們擁有著愛國情懷,也愿意相信中國能夠做出有品質的產品。
我們傳統觀念中價格低廉的國貨已經改變了曾經的“土味”形象,悄悄漲價了。
作為開啟中國體育用品品牌經營先河的品牌,李寧品牌在過去的中國市場上擁有*高的市場占有率。據資料顯示,2008年李寧品牌以9.7%的市場占有率超過了阿迪達斯,比首位的耐克低4.1%。2010年,“李寧”攀至頂峰,營業額高達97.78億,全國8000家店面遍布大街小巷,穩坐國產運動品牌“一哥”。
鞋的定價大致就能代表一個運動品牌的價格水平,通過對比耐克、阿迪達斯、李寧的產品價格發現,買100雙李寧鞋的錢,只能買到40雙阿迪達斯和60雙耐克——但相對于老朋友安踏來說,還能買到118雙安踏。
從均價上對比,李寧雖然漲價,但距離阿迪達斯和耐克依然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若從不同價格區間分布來進行對比,又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按照近期*低價以及鞋的人氣來看,李寧產品主要集中在300元以下,與安踏一致,而阿迪達斯主攻600-899元的中高檔段位,耐克則全面覆蓋了300-900元的區間。從各個段位的人氣值來看,消費者對各個品牌的主力買單方向也與鞋款分布相符合。
但是,在1200元以上的高價段位,李寧的發力度跟阿迪達斯一樣重。而且,從打折力度來看,李寧比阿迪達斯更加堅挺。
分布在兩級的低價和高價產品共同搭起了李寧現在的品牌血肉。
為了證明二者的火爆程度,有相關人士前往直男聚集地虎撲進行了測驗。
從全站發帖數量來看,李寧跟耐克的距離還是挺大,但也把安踏遠遠甩在了身后。假設把李寧的相關發帖數計作一個寧,那么耐克可以換算為2個寧,阿迪達斯是1.5個寧,安踏則只有1/3個寧。
不過,如果從每條帖子的瀏覽量和討論量來看,李寧和安踏兩個國貨品牌,卻比耐克和阿迪達斯要高出不少。也就是說,帶上耐克和阿迪達斯大名的討論話題更多,但是李寧和安踏話題下面的討論熱情更加高昂。
這至少證明,李寧正在靠著產品快速聚攏關注。
其實,“國潮”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年輕人的關注,但所有的關注和人氣,*終還是要落到購買力上來。而“新國貨”無非只是一個為了更親近年輕人市場而整體打包的時髦包裝。
在虎撲里有一個近152 0173 3840名群眾參與的投票——“你覺得李寧的產品設計和阿迪耐克相提并論了么?”
投票結果顯示,喝彩應援和潑冷水的聲音幾乎旗鼓相當。
相對于“真香”和“差很遠”的兩*態度,不噴不捧、既給肯定也提意見的中間派占了多數。
可以看到,李寧改頭換面的設計已經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認可,消費者也用支付寶投出了他們的寶貴一票。
批評的聲音主要集中在,認為李寧的核心運動科技和營銷還遠不及一線品牌。
事實的確如此,對比2015-2019年李寧中期財報研發與市場營銷費用我們發現,李寧品牌在品牌研發上的的投入,相較以往的占比反而呈現了下降趨勢,而其在市場營銷上的占比則一直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
對于任何一個渴求長遠發展的品牌來說,缺乏核心競爭力都是巨大的缺陷,核心技術才是擁有競爭力的基石,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在自傳《鞋狗》里透露,自己也是在長跑產品上擁有了“核心技術”以后才開始出名。
顯然定價分裂與品牌重塑并不能幫李寧解決這個問題。既要守住原本的消費需求,穩住銷量成績,又想用時尚化和高端化來抓住更多年輕消費者,這兩個任務全搭載在一個品牌上,就像“撐著腰桿子蹦迪的中年人,急于去跟上時代潮流的步伐”,挺難的。
國貨崛起的背后絕不僅僅只是打著愛國的旗號這么簡單,而是一批在經濟快速增長中成長起來逐漸成為消費中流砥柱的人群,他們擁有著愛國情懷,也愿意相信中國能夠做出有品質的產品。
唯有拿出好產品,才能獲得消費者的真正認可。
否則,所謂的國貨崛起只能是一場狂歡背后的虛假繁榮,繁榮過后,只剩一地雞毛。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