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在優質棉重要產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些棉紡企業精心制造“正常經營”表象,暗里一方面虛構籽棉收購業務,自己給自己虛開農產品收購發票;另一方面根據棉紡產業優惠條件弄虛作假,虛開發票,違規套取財政補貼,收取開票費。這一騙局*近被稅務機關利用大數據技術揭穿,已挽回稅收損失1.5億元。 反思:虛開又騙補!新疆棉紡業“害群之馬”被清除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是我國優質棉重要產區,目前在該州注冊的棉紡企業已有600多戶) *近,以盛產優質棉著稱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下簡稱巴州)發生了一場打擊棉紡企業虛開發票、騙取財政補貼的戰斗。 棉區引來眾企業,有人騙補并虛開發票 巴州是我國優質棉重要產區,2017年棉花種植面積已達到320萬畝,目前已有棉紡企業642戶。然而,在這個繁榮的市場中,有人打起了虛開騙補的主意。 今年4月底,國家稅務總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稅務局(以下簡稱巴州稅務局)收到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20戶打虛打騙案源,涉案企業全部為棉紡企業。 針對這一情況,巴州稅務局決定對棉紡行業展開深挖細查。 通過側面了解,稅務人員聽聞,巴州有棉紡企業弄虛作假享受國家扶持棉紡產業的優惠政策,違規套取財政補貼,虛開發票。 從大數據找突破,篩出79戶高風險企業 巴州稅務局高度警惕,考慮到不法分子通常作案隱蔽,反偵察意識強,為避免打草驚蛇,決定先做好案頭分析工作,爭取從大數據中找到突破。 一方面,依托金稅三期系統和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等信息系統,篩選、集成靶向指標,根據指標選案;另一方面,結合巴州稅務局搭建的棉紡織業個性化管理模型,全面剖析棉紡行業和企業的各項經營指標。在此基礎上,實行四級風險管理應對措施,綜合反映靶向企業的稅法遵從情況,同時與基層局共享對有關基礎數據的分析方式和成果。 通過對20戶案源企業上下游購銷業務的逐一分析排查,該局篩選出79戶企業。這些企業存在開票變動幅度明顯、購銷業務有違常規、虛開或接受虛開發票風險高的特征。 此后,針對這些企業的專項檢查啟動。 為做好這次專項檢查工作,國家稅務總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稅務局相關領導先后3次到巴州督導,對辦案方向、證據定性等方面提出建議;巴州稅務局黨委專題部署檢查任務,多次向當地黨政領導匯報,爭取形成了多部門聯動的辦案機制。 傳統檢查遇阻礙,從記賬憑證中找棉農信息 “一開始,我們按照傳統方式查案,但查了幾戶企業后發現,這些企業的注冊資金與用工人數、經營規模都很匹配,票流、貨流、資金流也都完全一致,看不出什么問題。”巴州稅務局稽查局檢查一科科長席水蓮說。 基于這種情況,檢查組轉而通過詢問尋求突破。但幾經詢問,只得到一個有價值的信息,即多數被查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是實際經營人的親戚或朋友,這些人大多是同鄉。顯然,在巴州,棉紡行業企業已經形成家族化、同鄉化的趨勢,從口供上打開缺口的想法不切實際。 意識到這一點,檢查組決定從細微處找疑點。他們逐筆核查被查企業的會計記賬憑證,發現有部分企業的收購憑證資料中,農民的種植面積信息是通過對《自治區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信息平臺》截圖打印出來的。檢查組隨即到田間地頭,連續10天核實了100余農戶,*終查實:有關企業開具的部分收購發票上列示的農戶,實際上并沒有向該企業交售過籽棉,是企業對《自治區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信息平臺》截圖進行信息篡改后,偽造了收購棉花憑證,并據此虛開農產品收購發票。 這意味著,案件找到了突破口。 為深入了解涉案企業的作案手段,檢查組登錄網絡,對《自治區棉花目標價格改革信息平臺》的種植面積上報系統、棉農交售信息查詢系統等各功能模塊仔細研究,徹底搞清楚了從實地核查棉農土地面積、棉農交售棉花、加工企業開具收購發票到發放補貼各個流程的細節。 多部門聯動,完善證據鏈條挽回上億稅款 案件*終能否查實,資金流成為重中之重。然而,由于中國人民銀行巴州中心支行的查詢數據權限不夠,無法根據檢查組的需要提供有關資金流數據。 得知這一情況后,新疆稅務局稽查局馬上與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市中心支行聯系,選派巴州稅務局2名檢查人員到烏魯木齊市各家商業銀行進行賬號查詢。烏魯木齊市各商業銀行按照相關規定,在1周內查詢企業銀行賬戶500余個、銀行流水信息數十萬余條。比對分析有關資金回流證據與物流證據,檢查組確定這些證據相互印證,使涉案棉農企業虛開發票的證據鏈條更加清晰。 調查至此,巴州稅務局決定請警方介入。6月12日,該局與巴州公安局經偵支隊組成“6·12”稅警專案組。稅警雙方研判這個特大虛開案件的情況后,擬定了周密措施。6月20日晚上,警方采取集中抓捕行動,成功控制犯罪嫌疑人7名。 “此后,專案組多次召開稅警協調會議,組織骨干力量對重點犯罪嫌疑人展開心理攻堅和深挖擴線工作,結果又鎖定團伙成員50余人。”巴州公安局經偵支隊副支隊長尼木才仁告訴記者。 專案組*終查實,有16戶棉紡織企業一方面虛構籽棉收購業務,自己給自己虛開農產品收購發票;另一方面偽造棉紗棉布銷售業務,對外虛開棉紗棉布銷售增值稅專用發票,非法獲取開票手續費,騙取紡織服裝產品出疆運費補貼。為扶持棉紡行業發展,巴州針對棉紡行業企業推出了多項財政補貼措施,企業只要符合規定條件即可申請享受。其中,紡織服裝產品出疆運費補貼的條件之一是,企業要有對外銷售棉紗棉布的發票。于是,這些不法企業便對外虛開棉紗棉布銷售增值稅專用發票,由此既獲得財政補貼,又獲得開票手續費,共涉嫌違規騙取財政補貼4060萬元。 案件查實后,巴州稅務局專項檢查組深入分析涉及發票的流向數據,逐級追蹤,在取得確鑿證據的情況下,通過協查系統向全國15個省發出了306份確定虛開函,涉及發票5000份,由此挽回國家稅收損失1.5億元。 后記 案件產生后續效應 “這次巴州稅警雙方查處的虛開發票大案,意義重大,可以說是清除了危害巴州棉紡行業發展的害群之馬,規范了行業秩序,為我們規范經營的棉農企業營造了公平公正的稅收法治環境,我們對此拍手稱快。我們有信心借‘絲綢之路’的東風,創出新疆棉業的優質品牌。”新疆利華棉業股份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畢桂榮向記者表示。 巴州金富特種紗業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文麗對此有相同感受。她說:“巴州大力支持我們棉紡企業發展,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實施騙稅和虛開發票違法犯罪活動,這嚴重影響了我們正規企業的經營。這次巴州稅警部門對非法企業的打擊行動,優化了營商環境,我們更有信心做大做強了。” “我們不能僅就查案而查案,規范行業稅務管理才是重中之重,此案查辦體現了這個思路。”在案件查辦結束后,巴州稅務局局長師永革說。他指出,這次查處行動,巴州稅務局從制度和管理層面入手,借助金稅三期系統和增值稅發票管理新系統,發揮大數據在案源篩選上的優勢,準確地定位疑點企業,并通過棉花收購企業評估模型精準地對風險企業采取了管理措施。據悉,在此案查辦結束后不久,該局在尉犁縣組織召開“紡織、棉花企業虛開增值稅發票自查、自首”大會,倡導誠信納稅。通過此案查辦,該局進一步豐富了棉紡行業風險評估模型,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通過查處一個行業的違法企業、規范一個行業稅收秩序的目標。(中國稅務報)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