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2017年我國共完成化纖產量4919.55萬噸,超過世界總量50%,出口400萬噸,進口91.68萬噸,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化纖大國。近日在化纖重鎮杭州蕭山舉行的世界纖維新材料大會上,來自海內外紡織纖維行業的專家學者和行業代表建議,我國化纖行業要實現從量的增長轉向質的突破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可以在搭建跨學科科研平臺、避免同質化競爭、拓展新型纖維應用領域等方向發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搭建跨學科科研平臺 化纖行業的技術進步充分體現在纖維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能否跟上新時代的要求,能否上升到一個更為高端的層次。一項顛覆性技術出現的前提,需要取得原始創新上的重大突破,這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纖維新材料的研發牽涉眾多學科和技術的交叉融合,比如信息化技術、工業自動化、煉化一體化、全流程優化等,單憑化纖行業的力量很難勝任。 建議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由紡織工業聯合會牽頭組織龍頭企業、科研機構等,搭建一個跨學科的科研平臺,以靈活的研發機制,廣泛吸收國內外高端人才,通過協同創新、實現資源共享,共同推進我國纖維新材料產業的技術進步。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志成:避免同質化競爭 儀征化纖從國外引進我國**條化纖生產線,成為我國化纖產業發展的起點。之后化纖行業的生產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等緊密合作,形成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化纖生產技術,降低化纖產業的技術門檻和投資成本。如今,我國化纖產量規模已足夠大了,但同質化現象較嚴重。 要避免同質化競爭,企業須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高度關注新型纖維的發展方向和開發動態,如高性能纖維、生物基纖維、智能型纖維等;二是要加大對功能性纖維、差別化纖維的研發投入,形成特色產品,避開同質化競爭;三是積*拓展新型纖維的應用領域,將科研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四是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尤其是跨學科人才的引進和培育,有條件的企業可與國際上先進的科研院所、企業等進行技術合作。 紡織工業聯合會書記高勇:拓展新型纖維應用 近年來,化纖產業發生新的變化,表現在規模增長速度放緩,但是布局調整、產業轉型速度在加快。布局調整不僅是指生產基地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轉移,還包括從國內向海外轉移;產業轉型除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品牌打造和渠道創新,還體現在產業鏈向上下游兩端延伸,全面提升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上。 隨著化纖生產技術的進步,如今化纖早已不是原來所說的用來“穿衣蓋被”的范疇,世界上的任何物質都可以把它做成纖維。在國家公布的十大關鍵新興產業里面,新型纖維就是其中之一。 新型纖維包括功能性纖維、智能性纖維、生物基纖維等。目前,我國新型纖維的品種已相當齊全,但有些產品從技術上來說還相對落后,如碳纖維、芳綸、聚苯硫醚等。未來,這些新型纖維要在提高批量生產技術的同時,拓展其應用領域,反過來拉動更多新型化纖材料的技術進步和發展。(中國化工報)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