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在新一輪全國性的“史上*嚴”樓市調控政策倒逼下,投機性的熱錢流動正呈現出新的變化。一方面,樓市調控政策將限購與限售相結合,部分熱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被“鎖”在樓市難以變現;另一方面,在樓市呈現出相對弱勢的投資價值后,不排除熱錢重新涌入股市、大宗商品市場,乃至文玩書畫領域的可能性,后續炒作需警惕。 限購限售 部分熱錢被“封鎖” *近一個月,北京樓市調控政策“大招”頻發,至今仍未松弦。繼3月17日出臺樓市限購政策后,北京日前又宣布將從公租房、自住房中拿出30%的房源,專項分配給“新北京人”,這也是北京為穩定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所出臺的第十一項政策。 從“認房認貸”,到首套房貸優惠力度降低,再到商辦項目不得作為居住使用,至此,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正在組成一套完整矩陣,使得春節過后再度火爆起來的北京樓市迅速降溫。在北京大學法學院房地產法研究中心主任樓建波看來,這次北京樓市調控可謂動真格,不斷在通過后續政策封堵漏洞。“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正一步步成為現實。 以北京為首的限購加碼風潮席卷全國。僅在3月,就有20多個城市啟動、升級樓市調控政策,這與春節過后部分地區房價上漲再度回潮有密切關聯。據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大數據房價指數監測顯示,2月份,30個樣本城市中有25個環比上漲。 調控政策之下,購房者正逐漸從擔心買不到房的恐慌中脫離出來,轉變為觀望心態。北京市民孫鵬在大興區有一套住房,為了給即將出生的孩子更好的教育條件,春節過后就一直在西城區看房。在親眼看見了一波又一波“搶房”的瘋狂后,孫鵬對于能否買到房越來越擔憂,每周末都會著急約中介看房,這種焦慮的狀態一直持續到北京樓市新政出臺。“有資格買房的人在大幅減少,房價不一定能繃得住,現在等一等未必是壞事。” 值得關注的是,新一輪樓市調控繼續延續限購思路的同時,將限售手段納入其中。今年4月19日,濟南市政府發布通知,要求限購區域內自通知施行之日起購買的住房,須取得不動產權證滿2年后方可入市交易。至此,成都、廈門、福州、青島、杭州、廣州等10余個城市將限售提上日程,這也是歷史上首次啟動買房后一定年限內限制出讓的樓市調控政策。 對于熱衷于投機的熱錢而言,限售政策可謂棋高一著,部分熱錢短期內難以“出逃”,在一定時期內已經被“封存”在樓市,無法繼續擾亂市場秩序。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就認為,限售政策屬于本輪樓市政策調整中*大的創新點。通過限制住房交易后的再次轉讓,增加了住房持有成本,同時也防范資金快進快出,有力打擊了各類炒房和套現的現象。 擠出熱錢有“轉戰”股市跡象 樓市和股市向來是熱錢熱衷的兩個大盤。如今樓市調控政策林立,投機漏洞不斷減少,未來預期投資收益難顯暴利,有著追逐利益本性的熱錢“轉戰”股市逐漸成為大概率事件。 華泰證券房地產研究團隊的歷史數據顯示,在2010年到2011年樓市調控密集期,A股自然人投資者中持有市值在10萬元到500萬元的賬戶數量明顯上升,房地產調控對A股有著一定的利好作用。 對于熱錢而言,一個流動性受限、價格經過前期大漲之后進入瓶頸期的市場,投機價值大大降低,未來勢必會尋找新的出路,從過往的經驗看,股市應該是一條可行的出路。特別是在近期,雄安新區等市場利好消息不斷,一波一波概念股隨風而起,讓不少股民重新看到了股市復蘇的希望。 不過,熱錢轉入股市并不是盲目的。樓市調控由于尚處于初期,多數熱錢尚處于觀望中,還沒有做出決斷性的選擇。與此同時,在樓市面前還有眾多剛需在等待重新購房的機會,潛在需求并沒有改變,因而暫時還不會出現大規模“棄房炒股”的行為。 中信建投分析師趙震指出,調控政策的傳導并不會立刻使樓市資金流入股市中。更可能的是,大家會持幣觀望一段時間,在股市沒有明顯上行的情況下,不會有特別的舉動。 目前,股市大潮還未到來,還難以對熱錢形成顯著刺激。回顧股市過去20年的大起大落,給不少股民留下了慘痛的記憶,“千股跌停”仿佛就在昨日。相比之下,樓市的回報及穩定性優勢高下立現。熱錢對進入股市難免有所顧慮,這種狀態仍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安信證券分析師陳天誠認為,樓市調控雖然擠出一些資金,但并非全部。被擠出的資金是否會進入A股,則由A股當下行情所決定。從現在的情況看,A股并無系統性行情。 大宗商品等領域亦有看漲風險 令人記憶深刻的是,在2016年全國樓市開始新一輪普漲前,熱錢從古玩字畫到寶石玉石,從大宗商品到股票市場,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陣漲價潮。街頭巷尾人人把玩紫檀手串猶在昨日,如今,熱錢正逐漸從樓市退場,是否重新回到文玩字畫領域令人關注。 “應該說不排除熱錢重新進入文玩市場的可能性。”天津文玩界研究人士耿天宇認為,以紫檀手串為例,市場當初的瘋漲是大大出乎業界預料的。本來相對小眾的紫檀手串,后來逐漸發展到文玩攤位隨處可見的地步,甚至假冒偽劣產品也占據相當比例摻雜其中,這種現象本身就不正常,其中就明顯帶有熱錢的身影。 一些專家擔心,這些熱錢短期內可能還不會進入到實體經濟,而是滲透進大宗商品特別是糧食中。 回顧去年以來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就會發現,多品類輪動上漲特征顯著。繼鋼材等“黑色系”大宗原材料價格在2015年12月份**啟動漲勢后,石油化工、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價格輪番上行。與此同時,糧食等農產品價格也初顯漲勢。從去年4月中旬起的兩個月里,豆粕漲幅超40%,與螺紋鋼、焦炭和鐵礦石等商品暴漲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般認為農產品受金融影響較弱,但是在天氣因素的演繹及大量資金的介入下,市場的走勢將超出行業的預料。”混沌天成研究院院長葉燕武認為。 睿信咨詢資深合伙人、首席經濟學家楊力分析,按照經典的美林投資時鐘的解釋,繼股市、樓市之后,大宗商品中的糧食很可能迎來牛市。 去年,糧食增產增收的情況并不樂觀。夏糧在連續12年獲豐收后,首次遭遇減產。從全年情況看,受播種面積下降和單產下降的影響,2016年中國糧食總產量較2015年有所下降。2016年中國糧食總產量12324.8億斤,比2015年減少104億斤,減少0.8%。糧食減產與熱錢涌入雙面夾擊,正在共同推高糧價炒作的風險。 恒泰期貨副總經理江明德指出,國內市場投資者容易受情緒影響,一旦某類資產價格受到高度關注,投資者就習慣涌入這一市場,從而進一步放大短期的漲跌幅。在樓市之后,大宗商品中的糧食已經具備了這一特征。從股市、樓市的表現來看,不排除一旦熱錢進入糧食領域,同樣會出現加杠桿放大風險的可能,甚至將小幅、局部漲價放大成劇烈、全面漲價。 目前,民間資本“熱錢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從中折射出的是實體經濟“空心化”。如何引導具有快進快出特性的熱錢扎根制造業領域,從而充實資本,助力“中國制造2025”,加速制造業轉型升級,尚需政策的進一步開放與引導。 (經濟參考報)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