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位于東三環的CBD國際商務區車水馬龍,穿梭在這里的年輕人很少有人知道,這繁華的地界曾經是一片紡織廠。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八里莊,三個大型棉紡織廠拔地而起,結束了北京有布無紗的歷史。斗轉星移,紡織廠已經成為歷史。然而周邊取名為“印染廠”的公交車站、以光華染織廠命名的光華路等信息依然透露出當年紡織廠的絲絲痕跡。近日,因為一部叫作《織夢年代》的微電影,老紡織工人們又聚在了一起。在影片中,他們穿越時空,重返青春年華。
這車間跟當年一模一樣
放映機閃爍,電影開場:一位老人拉著孫女的小手漫步在萊錦文創園區,這里曾是北京棉紡織二廠。老人向孫女講述著:“爺爺以前就在這里工作,高高的機器、一排紡錘轉著圈,這么一接,就成了細細的紗線。”
新中國成立后,發展輕紡工業被納入國民經濟**個五年計劃,八里莊地區隨即被確立為北京的紡織工業區,也是首都建設完整工業體系的起點。銀幕上,煤油燈下,青年杜茂恒正在收拾行囊,首都要新建**個棉紡織廠,他要為建設新中國出力。
觀眾席上,望著年輕演員扮演的自己,已白發蒼蒼的杜茂恒眼圈泛紅。雖已過去68年,但紡織廠中的悠悠往事,依然浮上心頭。“當時新工廠有1100臺織布機,年產5萬錠棉布,大大彌補了當時北京物資的短缺。”說起過往,杜茂恒的眼中閃著光。二廠、三廠接連建成,棉紡城規模初現。隨著紡織技術的不斷升級,一廠的**府綢、二廠的“銅亭”純棉精梳紗、“花蕾”牌細紡,以及“景山”棉紗、“燈籠”牌氨綸紗、“珍珠”牌坯布等產品,在國際上聲名漸起,成為創匯大戶。
“50年前,我就在這里工作,穿的也是這種時髦的翻領連衣裙。”
“這車間跟當年一模一樣。”……望著銀幕,在座很多老人仿佛回到了過去,他們臉上有笑,眼中帶淚。
五個故事串起老紡織人青春
神奇的光影,將70年的悲喜和三代棉紡織人的青春,織補在一起。微電影共五個單元、五個故事,呈現了老紡織工人們精耕細織、艱苦奮斗的歲月。
“在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家國情懷。這些人也許很平凡,他們的故事也正隨著一代人的老去而逐漸消失。但這樣動人的故事,不應該被忘記。”電影導演兼編劇朱修陽說,為了力求真實,影片拍攝前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走訪調查,采訪了近百位紡織工人。
“招工面試的時候,就問身高多少,然后抓著手轉著看一圈,我當時想,難道這招工還看手相?”原京棉一廠的杜玉芬說,進了車間,她一下就明白了“看手”的原因——紡紗機有高有低,矮了夠不著機器,高了也不好操作,另外手指還得靈巧,棉線斷了要趕緊接上。
年已七旬的韓俊然*難忘的是哨子聲。152 0173 3840年國慶閱兵,紡織工人作為群眾游行方陣走過天安門廣場。“這是無上的榮耀,咱得展現出紡織工人的風采來。”韓俊然回憶道,演練時很熱,衣服能擰出水,可沒有人喊苦喊累,咬著牙一遍遍地練……伴隨練習的一陣陣哨子聲自此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記憶中。
這些細節被青年演員演繹還原,并穿插于真實歷史資料畫面中。
將安排上百場放映
電影從拍攝到*后觀影,也是這些老紡織人的一次聚會。
當年的紡織工人,很多如今已至耄耋,他們中不少人仍生活在八里莊的老宿舍區。“轄區的老年居民,大多是當年的紡織工人或后代,組織居民參與拍攝微電影,是一次新鮮又大膽的嘗試。”八里莊街道市民活動中心主任許薔說,“近年來,我們通過專項課題研究、采訪老職工撰寫八里莊紡織口述史、舉辦社區老物件展等形式,不斷梳理地區特色,將深藏在人們心中的記憶喚醒。”
“不少年輕人看完電影都表示非常受觸動,他們說看到了那個時代工人們的意氣風發。”許薔介紹,接下來這部電影將在各個社區陸續上映,或者在社區文化室或者以露天電影的形式與大家見面,總共播放100多場。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