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可穿戴設備能感知和監測人體生理狀況,在連接互聯網,并與各類軟件應用相結合的情況下,除了在社交互動、休閑娛樂、定位導航等方面大顯身手外,還在運動管理和健康監測領域發揮作用。
日新月異的科技推動衣服功能不斷升級,從“保暖”到“美觀”,進而邁入健康領域。
可穿戴設備能感知和監測人體生理狀況,在連接互聯網,并與各類軟件應用相結合的情況下,除了在社交互動、休閑娛樂、定位導航等方面大顯身手外,還在運動管理和健康監測領域發揮作用。
英國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將一種導電紗線嵌入衣服的特定部位,能精確地跟蹤身體運動。利用該技術,可以監測和收集人體數據,幫助人們提高運動質量、進行理療和健康恢復。近日,相關研究在美國計算機協會《設計交互系統會議論文集》發布。
面臨“井噴期”
可穿戴設備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整合到用戶的衣服、配件的一種便攜式設備。根據IDC數據,2020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同比增長35.1%,達到1.253億臺。在IDC的數據中,目前面世的可穿戴設備,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環、耳戴設備、智能眼鏡(包括VR/AR頭顯)等。而在智能服裝、智能鞋等方面,目前成熟的技術和產品相對較少。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為制造便捷、靈敏的智能服裝紡織材料和傳感器而努力。
2018年,英國巴斯大學教授Adelina Ilie課題組設計并構筑了一種非侵入式的血糖監測系統,只需貼在手腕上,無需采血就能監測血糖。
此后,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應變傳感紡織纖維。這種應變傳感紡織纖維可用于生產專業運動員的壓縮衣,用于比賽期間監測運動員的身體狀態,也可以在患者進行身體康復訓練時跟蹤和匯編數據。
2020年3月,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納米工程系的團隊利用臨時紋身生物傳感器裝備了絲網打印的柔性電路,可與皮膚進行長時間的直接接觸,并通過表皮傳感器對人體運動過程中汗液乳酸水平進行了實時動態的監測。
今年2月,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工程師與一家初創公司合作,開發了一種新型可穿戴式傳感芯片。該傳感芯片可貼在患者皮膚上,測量人體汗液中一種壓力激素的濃度,從而實現連續監測,幫助醫生了解和治療與壓力相關的疾病,如倦怠和肥胖。
此外,科學家還在開發各類可穿戴生物傳感器,通過無創方式測量體液中的生化標志物(汗液、淚液、唾液和間質液,以及體液中的代謝物、細菌及激素等)來反映生理狀態。
中研普華研究報告《2019—2025年中國可穿戴設備行業全景調研與投資趨勢預測報告》提到,可穿戴設備將為人們的生活、感知帶來很大的轉變。得益于可穿戴設備種類的增加、產品技術的漸趨成熟、用戶體驗的提升、價格的下降,以及各大廠商的積*投入研發,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已經進入“井噴期”。
挖到“富礦”
“導電紗線在監測人體活動中有很多潛在的應用。”前不久,在美國計算機協會的設計交互系統會議上,該論文**作者、英國巴斯大學博士生Olivia Ruston說,“比如,你想通過身體狀態的識別和分析提高運動水平,或者利用這些數據在患者進行理療、康復和運動保健方面發揮作用。”
在該項研究中,科學家用一種混合金屬聚合物電阻材料作為導電芯,制成導電紗線,并將這種紗線嵌入衣服中特定位置。導電紗線的另一端連接到一個微控制器,并與計算機相連。這種導電紗線會在低電壓下被激活,當人體運動時,衣物接縫處的張力發生變化,導電紗線能靈敏地捕捉到拉伸和壓力的變化。隨著拉伸和壓力變化,導電紗線的電阻、電壓也會產生相應變化,從而被計算機記錄下來。
實驗中,巴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導電紗線在衣服中設置的位置和密度進行了多次記錄和分析。他們發現,在設計運動跟蹤智能服裝時,衣服接縫的位置以及添加的導電紗線數量是準確捕捉人體信號的重要因素。
“開發智能服裝有很大的潛力——很多人都在嘗試各種電子紡織品,但很多時候,技術專家和時裝設計師之間并沒有很好地相互溝通和理解,我們把這兩方面聯系起來,由此萌生了將新的傳感技術嵌入服裝的創意。”該論文作者之一、英國巴斯大學教授Mike Fraser說,“我們分析了如何設計服裝的接縫來進行身體運動的交互式感知,這為感知驅動的服裝設計提供了啟示。隨著新型服裝功能的出現,智能紗線的布置將在設計和制造過程中發揮作用,并可能改變人們對時尚的看法。”
國外科技媒體Tech Xplore評價認為,科學家挖到了人體可穿戴運動傳感器的豐富礦層。
“重要的是,這些導電紗線能夠對手表和腕帶等流行健身追蹤器無法捕捉到的細微動作做出反應。”Olivia Ruston在回復《中國科學報》記者的郵件中說。
進入健康領域
“此類技術可以用來監測人在運動時的速度、溫度、壓力、脈搏、心率等指標,對未來智能服裝發展具有引導作用。”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工程實驗室主任劉偉教授告訴《中國科學報》,“但這項技術的測量精度從現有的材料難以判斷,其工程化程度也無法預測。”
在感知和采集人體數據方面,通常植入(侵入)式效果優于接觸式,接觸式比非接觸式更準確。
劉偉認為,該技術的監測精度取決于所使用傳感器的精度和抗干擾程度,因此“具有不確定性”。
盡管可穿戴設備在健康醫療應用上前途無量,但在大規模商業化之前,還存在一些障礙,比如監測的準確性差、便捷性不夠,測量的生物標記物過少等問題都亟待解決。
目前,可穿戴設備主要采用物理傳感器,用于監測行動能力和生命體征,如步數、熱量消耗或心率。隨著研究人員從跟蹤體育鍛煉活動擴展到關注解決醫療保健應用,比如各種病管理或者老年人的遠程監控,可穿戴設備還需要進行自我革新。
隨著無創取樣及監測技術逐漸成熟,利用無創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記錄人體數據,甚至替代常規的血液、汗液檢測越來越接近現實。人類身體的絕大部分都為皮膚所覆蓋,因此,在各種穿戴式生物傳感器中,通過皮膚接觸的表皮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受人關注。
“這些集成方式可以確保傳感器與皮膚緊密接觸,并能在身體運動時承受機械壓力,可以將身體運動轉換為電信號,從而跟蹤和記錄身體活動,例如,在健身和健康監測中提高運動效率,應用于預防傷害和疾病康復方面。”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的Seyedin 博士說,“而且這種方式可以自行穿戴,無需笨重的設備,沒有侵入性的創傷。”
“采用多種傳感方法對人體狀態進行監測和分析,可以提高傳感器的可靠性。”Olivia Ruston說,“不同模式的可穿戴傳感器組合可以對人體生理狀況進行更全面的監測,因此有更廣的應用。”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