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剛剛過去的“6·18”,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作為往年網購品類“主力軍”之一的品牌服裝業再造一系列銷售驚喜——大碼女裝、漢服、嬰童衣等細分領域均大幅增長。數據顯示,從6月1日零點到18日24點的“6·18大促”期間,全網服裝配飾銷售額達到680億元,位列全品類第三。這一相對“紅海”的行業依舊堅挺,讓業界對未來充滿期待。
作為制造大省和紡織服裝大省的江蘇,幾年前就確立了“推動江蘇制造向江蘇創造轉變,江蘇產品向江蘇品牌轉變”的目標。如今,在“雙循環”格局下,開啟轉型之路的江蘇服裝業迎來新機遇,老牌服裝大省渴望依托品牌建設再次崛起。
“淘汰危機”帶來“轉型生機”
入夏,在位于南京河西萬達2樓的波司登品牌店里,每天有不少專程前來的顧客。店員坦言:一方面由于“6·18”等打折新玩法的出現,顧客想吃“反季”打折紅利;另一方面在消費淡季也能“去庫存”,證明大家對波司登羽絨服的認可度在提升。
從152 0173 3840年創業至今,波司登羽絨服連續26年在中國市場銷量**,見證了江蘇紡織服裝產業的崛起和繁榮,也經歷了行業走下坡路的“至暗時刻”。
為擺脫“土味”,波司登攜手國際**設計大師高緹耶、高田賢三等聯手推出設計師聯名系列,和迪士尼、漫威等推出IP聯名系列,研發并推出“登峰系列”等高端自主服裝品牌。
“我們堅信,品牌是企業*大的無形資產,特別是經歷疫情之后,我認為,品牌力才是企業*強大的競爭力。”波司登集團執行董事、**副總裁高曉東說,經過3年努力,去年波司登羽絨服規模總量全球****。
這家從常熟的小作坊成長起來的企業,是服裝行業江蘇制造的一張名片,就像服裝產業是江南水鄉常熟的名片一樣,它們也共同驗證了“淘汰危機”帶來“轉型生機”的道理。
常熟市市長焦亞飛告訴記者,該市現有紡織服裝企業1800多家,擁有全國規模*大的服裝專業流通市場,倉庫總量3.5萬噸,年交易額超1600億元。不僅搭建起集化纖、紡絲、織造、印染、服裝設計、服裝加工、物流和營銷等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體系,還形成羽絨服、秋冬夾克、針織面料、無紡針刺設備等特色集群。
作為曾經出口創匯的主力軍,以及名副其實的傳統優勢產業、民生產業,江蘇紡織服裝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已連續多年在5%以下低速增長。不過,隨著服裝企業的品牌建設、智能制造、新材料開發、創意設計等發展水平持續提高,特別是疫情后國際市場重構、國內市場消費需求持續升級,都給作為老牌服裝大省的江蘇提供了產業躍升的新機遇。
服裝大省并非品牌服裝大省
省服裝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去年,江蘇服裝制造業擁有規模以上企業1639家,占全國比重12.3%;營業收入1727.2億元,占全國比重12.6%;生產服裝23.08億件,占全國比重10.3%,并以212億美元的出口創匯,成為中國服裝產業版圖上重要的“一*”。中國服裝協會去年8月發布的《2020年中國服裝百強榜》中,江蘇8家企業躋身前30,海瀾、紅豆、波司登分列一、三、六位。
江蘇有著諸多服裝大品牌,波司登、陽光等已成江蘇**“***”出口品牌,紅豆、海瀾之家、雅鹿等企業全國知名,妖精的口袋等新品牌也在大放異彩。在服裝細分領域,虎豹、伊思貝得、蘇美達、絕設、繡娘、上久楷、鑫源等品牌同樣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江蘇雖是服裝大省,但不是品牌服裝大省。品牌,一直是江蘇紡織服裝行業的“老大難”。除上述這些品牌外,其余品牌在行業內的影響不夠突出。同樣以常熟為例,盡管該市坐擁1.5萬個品牌,可是除了波司登家族,能夠叫響全國的品牌并不多。
業內普遍認為,培育一個成熟品牌*少要十幾年時間。對比廣東,深圳也曾是服裝代工基地,因為更開放、轉型更早,已成為服裝品牌聚集地,當地服裝業**走出從低端制造業到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反觀江蘇,盡管不少龍頭企業正在努力“創牌”,但還有大量服裝企業依舊以貼牌加工為主,由于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活得還不錯”,品牌建設的驅動力不足。
這樣的情況,在另一個紡織服裝大市江陰同樣存在。“我市擁有海瀾、陽光等‘龍頭’企業,紡織服裝集群擁有規上企業471家,上市公司4家,從業人員近7萬人。但總體上還是存在著企業用工招工難、創意設計能力欠缺、知名品牌總體偏少等問題。”江陰市委常委、副市長楊曉妮坦言,盡管已經花大力氣引進設計師、舉辦服裝設計大賽等,但孕育持續不斷的強力人才團隊的確需要“靜待花開”的過程。
以“品牌之變”應對“市場之變”
一個個區域性品牌要想做成全國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下*該做的應是在“雙循環”新格局下,找到江蘇服裝企業、品牌轉型升級的“軟肋”所在。
先看國際市場,江蘇還有很多以出口創匯為主要業務的服裝企業,在當前貿易保護主義上升、全球市場不穩定因素增加的外部環境下,關稅匯率和流通成為*大的問題。常州一家牛仔布面料企業負責人透露,現在出口關稅相對較高,人民幣對美元持續升值意味著企業利潤將持續下滑。而對于剛起步不久的品牌,由于企業在店面、分銷、推廣等流通環節花費大,流通環節成本占比過大也制約了品牌的發展。保持服裝出口穩定,也成為江蘇品牌建設中亟待解決的一環。
再看國內市場。走進商場,**科技感的球鞋、動輒千元的漢服、各類聯名的T恤等“國潮”“國貨”都有不小的受眾,這足以說明,服裝作為“衣食住行”的頭部行業,國內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品牌建設能否滿足急速變化的市場需求,考驗著服裝企業“順勢而為”的應變能力。
新格局背景下,內需和外貿“兩個市場”雙向發力,以“品牌之變”應對“市場之變”,成為解開升級“卡扣”的關鍵。
多次入選“國禮”而聲名大噪的“上久楷”,成立不過10年,2012年,吳建華首創在現代織機上實現宋錦生產,于是成立品牌“上久楷”,著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宋錦產業化的他顯得格外清醒,在國際快消品牌大舉進入中國后,新品牌要走定位中低端的快消之路就更難了,高端化和本土化才是出路,“當今世界服裝領域的競爭已經不單單是服裝品質的競爭,更是服裝設計蘊含的文化內涵的競爭,服裝品牌歸根到底是文化認同。”
除了設計觀念和創新能力的改變,品牌宣傳理念也應改變。江南大學服裝設計與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沈雷教授認為,品牌宣傳推廣相對落后、缺乏在國內國際有較高影響力的品牌展示平臺等,也是江蘇打造品牌過程中的一個“卡點”。
“不是在央視黃金時段打廣告才叫品牌推廣。”沈雷以校服這一細分行業舉例說,國內注冊企業有1500多家,市場規模就那么大,“內卷”也很嚴重,南京的伊頓紀德能從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內規模較大的校服品牌,除了靠品質,還因為其通過打造**學者講座、舉辦讀書會、創辦《優教育》雜志等形式,大幅提高品牌影響力和市場地位,“要拓展多層次宣傳推廣渠道,加大在消費者群體中的活躍度和黏度,從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化“規模優勢”為“鏈狀優勢”
以提升“品牌力”應對市場新格局已成共識,作為老牌服裝大省的江蘇如何走出品牌蝶變之路?維護區域產業鏈、供應鏈、銷售鏈的暢通穩定成為關鍵。
當前,紡織服裝行業還是面臨著終端消費恢復緩慢的窘境,外貿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乏力。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以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的簽署,對于服裝企業來說,出路在于把一部分目光轉向國內市場,同時積*拓展新的海外市場,努力做到有備無患。
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出臺“產業強鏈三年行動計劃”,成立“江蘇省品牌服裝產業強鏈專班”,著力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雙向融合,以期通過產業鏈的提升,發揮江蘇服裝產業的規模優勢和集群優勢。
6月2日,江蘇品牌服裝產業強鏈工作推進會在常熟舉行,記者在會場外看到一幅巨大的“江蘇省紡織服裝產業經濟地圖”,密密麻麻地繪制著江蘇各設區市數十家紡織服裝類基地和“名鎮”。
當天,按照男女時裝、休閑裝、羽絨服、絲綢服裝、職業裝、校服、童裝、面料等產業鏈細分領域,發布了**批產業鏈重點跟蹤培育的46家企業和10大面料企業、10大智能制造示范企業和8家創意設計平臺(機構)。產業鏈專班牽頭人,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王燕文表示,專班將全力服務“鏈主”企業,會同各方力量,對每家企業逐個“診斷”,“一企一目標,一企一對策”,全面提升重點企業的品牌發展能力,爭取3年后重點企業在國內乃至國際同行中的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
“變‘規模優勢’為‘鏈狀優勢’,可以匯集更多力量,搭建產業鏈服務支撐平臺,更好地解決品牌‘痛點’。”江南時尚創意產業園董事長倪俊峰對政府的這番思路充滿期待——以前服裝企業在常熟做品牌,有利之處是政府支持的寬松環境、產業鏈條完整,但城市能級較低,時尚話語權較弱,缺乏高素質、專業化的人才團隊。未來,在政、產、學、研等方面密切協作之下,產業鏈與創新鏈、資金鏈、價值鏈、人才鏈、政策鏈加速融合,當地有希望走出“人才之困”,推動服裝產業轉型升級和高端化品牌化發展,成為江蘇紡織服裝產業鏈升級的有效補充和有力支撐。
一系列“鏈”上部署讓企業也收獲更多信心。入選重點跟蹤品牌企業的日禾戎美是一家新銳服裝品牌,公司董事長郭健相信,在專班強力推動下,服裝企業數字化發展智能化轉型、品牌服裝質量提升、“品牌+跨境電商”發展等品牌升級的“必經之路”將更加通暢。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