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備受關注的碳纖維龍頭企業擴產項目日前傳出了*新消息。
4月22日,內蒙古自治區“推進高質量發展重大項目建設動員大會”的現場,選擇了位于包頭的內蒙古光威碳纖維項目的建設工地。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包頭市委書記孟凡利、光威集團董事長陳亮等參加了動員大會。
01 光威包頭碳纖維項目按節點穩步推進
據《包頭日報》的報道,目前,在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里,晶源新材料1000噸碳碳復合材料生產基地項目開工建設,栢特高性能碳纖維設備已經進場安裝……到處都是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
包頭正在建設“四個城市”,包括建設富有影響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而建成富有影響力的區域性經濟中心城市的核心,是建設“四基地兩中心一高地一體系”。其中,“四基地”就包括建設全國重要的新型材料產業基地。目前,《包頭市“十四五”建設全國重要的新型材料產業基地發展規劃》已經編制完成,為包頭新型材料產業發展作出頂層設計。
眾所周知,碳纖維是全球公認的一種戰略性材料,在國防軍工、航空航天、風力發電、體育用品等領域都有著廣泛應用。內蒙古光威碳纖維項目便是包頭市引進的重大項目之一。
光威包頭碳纖維項目位于包頭九原工業園區。2020年,該項目通過招拍掛取得了項目用地,并如期開工建設。按照規劃,項目主要建設5條原絲及碳化生產線,*終將實現年產1萬噸24K及以上的大絲束碳纖維產能。當前,該項目一期的8個主要建筑單體已全部完成基礎工程,一期年產4000噸碳纖維生產線正在按照節點規劃順利推進,計劃2022年建成投產。
據《包頭日報》報道,為推動各類重大項目早落地、早開工,包頭市建立了重大項目包聯機制和固定資產投資預警機制,投資5億元以上的企業投資項目,由市四套班子負責人分別包聯推動,市人大、政協分別負責5個地區的招商引資、重大項目建設和固定資產投資落實情況的監督,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加快工作落實和問題解決,確保項目建設和投資工作進度快于時間進度。各級各部門盯緊抓實每一個重大項目,簡化手續辦理,強化要素供給,精準有效保障,確保項目按計劃扎實推進。
《包頭日報》披露的數據顯示,2021年,包頭市實施政府投資5000萬元以上、企業投資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有715個,同比增長13.7%;總投資4554億元,當年計劃投資1038億元,總投資額增長30%。截至4月21日,包頭市715個重大項目已開復工479個,完成投資152 0173 3840億元,開復工率為67%。
今年,圍繞新型材料產業基地建設,包頭市計劃實施投資20億元的光威碳纖維、投資21億元的中遠防務超高分子聚乙烯膜等214個重點項目,總投資1615.4億元。按照規劃,包頭力爭到2025年形成4000億元的新型材料產業集群。
“市政府相關部門給我們建了一個大微信群,各企業的項目在推進中如果遇到任何難題,隨時都可以在群里反映、溝通,簡化了很多環節,非常方便、高效。”內蒙古光威碳纖維項目的一名負責人對《中國紡織報》記者說。
光威復材在公告中還表示,2020年,公司持續開展工藝技術創新,完善TZ700S(T700級)生產工藝,突破超大容量聚合釜設計、制造及工藝,實現了干噴濕紡原絲線全紡位高速運行,為包頭項目后期順利推進做好了技術儲備。“包頭項目當前是公司的一號工程,公司全力推動項目的基礎建設和設備安裝等各項工作按節點完成。”
另據了解,光威萬噸級碳纖維產業化項目的開工建設,不僅填補了內蒙古大絲束碳纖維產業領域的空白,而且帶動了丹麥維斯塔斯、吉林昕煜碳纖維、青島瀚海碳化硅項目、高泰碳碳復合材料項目在包頭九原工業園區落地,延伸了當地的新材料產業鏈條。
02 風電碳梁用大絲束碳纖維需求看好
《中國紡織報》記者了解到,光威包頭項目建成投產后,產品將主要用于風電碳梁領域。
來源:《2020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
目前,全球風電市場對碳纖維的需求依然強勁。廣州賽奧碳纖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日前發布的《2020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碳纖維市場的總用量為10.686萬噸,其中,風電葉片領域的碳纖維用量高達3.06萬噸,占總用量的比例為29%,居**位;而航空航天領域的碳纖維用量受到疫情的嚴重影響,大幅降低至1.645萬噸,占總用量的比例降低至15%。
對此,廣州賽奧碳纖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剛指出,2020年,碳纖維市場上的“明星”是風電市場,依然保持了20%的強勁增長。相比之下,航空航天市場遭受重創,受影響的主要是民用航空、公務機,對碳纖維的用量急劇降低。
事實上,此前連續多年,光威復材在風電碳梁葉片領域的銷售業績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2020年,全球疫情蔓延,使光威復材在風電碳梁領域的海外客戶訂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
不過,整體來看,光威復材能源新材料板塊風電碳梁業績在此前連續多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表現還算平穩,期內實現銷售收入7.1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61%,該板塊營收占同期公司總營收的比重為33.93%。年報顯示,光威復材的風電碳梁大客戶包括迪皮埃風電葉片有限公司、維斯塔斯風力技術公司。
《中國紡織報》記者還了解到,在風電碳梁領域,此前,光威復材所用的大絲束碳纖維主要是進行對外采購。
2020年財報數據顯示,期內,光威復材通過仁通實業有限公司的采購額為2.59億元;對吉林精功碳纖維有限公司的采購額為8879.12萬元。其包頭碳纖維項目后續投產后,產品將主要自用于生產風電碳梁葉片。
如果從中長期看,風電碳梁葉片依然是碳纖維的重點拓展市場。
對此,林剛進一步指出:“2020年,我國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和愿景,這對碳纖維產業將產生深遠的影響。新的能源戰略,將*大地刺激風電、光伏、氫能等再生或新能源的發展。無論是風電、光伏還是氫能,都會對碳纖維產業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除了會帶來能源供給結構的改變,還會對能源的存儲、運輸及使用形成新的節能減排綜合要求。這不僅會激發出對輕量化結構的需求,還會刺激諸多功能性的需求。接下來,風電市場的增長潛力仍然會非常巨大。”
●延伸閱讀●
把握“窗口期”扭轉局面
奮力打響“中國碳纖維”品牌
江蘇澳盛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總監嚴兵
從2020年起至2022年,國產碳纖維企業整體面臨著3年的快速發展“窗口期”。產業化近20年來,國產碳纖維企業已經過了很多年苦日子了,目前,企業應該把握好這個“窗口期”,多賺些錢,把以前虧損的漏洞趕緊補起來,快速成長、壯大起來。
這個“窗口期”的形成,既有碳纖維下游應用市場的驅動因素,又有上游供貨渠道的原因。
在下游應用市場方面,這幾年,風電作為可再生的清潔能源,發展很快,帶動了碳纖維在風電市場上的應用快速增加,用量快速提升。
風電為什么成了碳纖維應用的一個重要突破口?一方面,風電很早就是復合材料應用比較大的領域。而且,在風電領域中,復材的應用占比很大,比如風電葉片、機艙罩、塔筒等主要組成部分,都是用復合材料制造的。所以,風電領域的技術人員對復合材料一般都很熟悉。而碳纖維的應用,基本都必須要制成復合材料。
另一方面,設計創新很關鍵,它讓碳纖維復材在風電領域的應用出現大爆發。
風電技術巨頭維斯塔斯在全球**開發出了用“拉擠工藝”生產碳纖維復合材料板材,并應用于生產風電大梁。在生產復合材料的多種工藝中,拉擠工藝是是生產效率*高、成本*低的一種工藝。采用拉擠工藝生產復材具有多重優勢,纖維含量高,復材的質量穩定,能夠連續成型,易于自動化,尤其適合大批量生產。而且,風電葉片大梁應用碳纖維拉擠板材,能夠實現模塊化設計,從而使大梁的生產效率大幅提高,還能夠保證優良率。相比之下,如果采用灌注工藝生產風電葉片大梁,那么粘稠的樹脂要在碳布見流動,不但厚度很厚,而且長度要達到幾十米,很不方便。
自從維斯塔斯成功開發出拉擠工藝后,目前,其兆瓦級以上的風機葉片都使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這*大地推動了碳纖維在風電領域的應用。
廣州賽奧碳纖維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2020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風電葉片市場對碳纖維的總需求量為3.06萬噸,其中,有2萬多噸都是供給維斯塔斯的。
在上游供貨渠道方面,眾所周知,自2020年8月起,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全球碳纖維巨頭日本東麗開始停止對中國市場的供貨。而2020年1~8月,日本東麗對中國市場的碳纖維供貨量達到了9000多噸。
這意味著,2020年8月后,中國市場需要的碳纖維突然出現了1萬多噸的供給缺口。面對這種情況,或許有人會問,我國是否可以多找國外碳纖維公司進口產品?
的確,因為全球疫情,在國際市場上,以往的航空用碳纖維的用量大幅下降。但其實,碳纖維作為各國非常重視的一種戰略性新興材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按照以往的慣例,我國從國外進口碳纖維,基本上需要提前一年甚至數年進行準備,包括準備各種手續、進行層層審核等。即便是走完了所有程序,市場上一旦遇到什么情況,國外企業就有可能采取“寧愿不賣”的態度。比如,日本東麗停止對中國市場的碳纖維供貨就是例子。
另外,還需要注意的是,航空用碳纖維通常都是高價碳纖維,如果要用于工業級碳纖維,國外企業是否愿意賣,還是未知數。
正是在以上大背景下,近兩年,國內碳纖維市場上出現了這樣的情況:2019年,用戶需要拿現錢買碳纖維;2020年,用戶即便拿著現錢都不好買到碳纖維;今年以來,用戶更是到處求著買碳纖維。
也正是在這種供不應求的市場大形勢下,國產碳纖維企業的日子基本都好過起來,尤其是2020年,此前贏利有限,或者還沒贏利的幾家碳纖維企業,贏利能力都開始大提升。
無疑,國產碳纖維的價格大幅上漲,對碳纖維行業和企業的發展而言是有利的。但是從產業鏈角度看,也要注意的是,如果碳纖維的價格過高,且持續時間較長,那么就有可能會出現下游用戶“用不起碳纖維”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下游企業就有可能會更換材料。
火熱的市場形勢,也驅動著新的投資。正是意識到市場潛在的需求,以及出于企業自身發展戰略的需要,當前,我國碳纖維企業迎來新一輪投資熱。
這輪投資擴產,以龍頭企業為代表,如中復神鷹的西寧項目、光威的包頭項目,還包括上海石化、吉林化纖集團等。不過,一個新項目從基建到試產,再到正式投產、達到產能,至少得2~3年時間。而且,即便新項目投產了,產能具體要投放多少,企業通常也需要依據市場的實際情況和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定。
同時,一些“新玩家”也宣布要投資建設碳纖維項目,如常州新創碳谷控股有限公司、浙江龍游縣與杭州超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新疆隆炬新材料有限公司等。
對此,《2020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中提醒道:“從以往的經驗看,涉足碳纖維行業有著很多技術門檻,并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搞好的。新建項目應該有可靠技術來源,而且技術要具有先進性;投資者要盡量避免熱情地為行業制造‘負資產’;要冷靜投資,有序發展。”
總體來看,現階段的國產碳纖維是火起來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更應當“去腐、強骨、長肉”。以前,大家為了能活下去,過得都很不容易;現在,“窗口期”已經來臨,我國碳纖維企業應該把握好這個機會,爭取一舉扭轉局面,實現快速成長,并在國際上打響“中國碳纖維”這一品牌。同時,還要注意的是,搞碳纖維的人,抗壓能力一定得強,大家要熬得住。我們有理由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國就會出現單體企業產量規模超萬噸的碳纖維企業。
“現階段,效益高于情懷,靠情懷發展碳纖維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需要的是靠效益發展碳纖維。現階段的國產碳纖維行業和企業,需要統籌協調、協作發展,需要具備全球視野,進行產業鏈資源整合,實現‘聚’變式、跨越發展,從而真正構建起屬于中國碳纖維的國際競爭優勢。”《2020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中這樣強調。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