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1月4日,上海市2021年重大產業項目之一——上海石化"2.4萬噸年原絲、1.2萬噸年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正式開工建設。據悉,該項目計劃總投資達35億元,計劃2024年全部完成。
分析指出,該項目投產后,不僅可以使得上海石化成為我國**家**突破48K大絲束碳纖維產業化技術的企業,填補國內大絲束碳纖維產業化領域的空白;還可以改變目前我國大絲束碳纖維全部依賴進口、長期供不應求的局面,助推國產碳纖維產業發展。
比鋼硬9倍!"黑黃金"需求漲至4.22萬噸
需要知道的是,在碳纖維領域,通常將每束碳纖維根數大于4.8萬根(簡稱48K)的稱為大絲束碳纖維,每束碳纖維處于1000根至1.2萬根之間的稱為小絲束。大絲束一般應用于紡織、機電、土木建筑、交通運輸和能源等領域,因此又被稱為工業級碳纖維;小絲束則應用于航空航天、高端體育休閑用品等領域,被稱為宇航級碳纖維。
作為工業級碳纖維,大絲束具有**的力學性能,重量不及鋼的四分之一,強度卻是鋼的7至9倍。除此之外,它還兼具耐腐蝕、高模量的特點,因此,又被稱為"新材料之王"、"黑黃金",在各行各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而與小絲束相比,48K大絲束*大的優勢在于,在相同的生產條件下能大幅度提高碳纖維單線產能和質量性能,從而實現生產低成本化,打破碳纖維高昂價格帶來的應用局限。據悉,在碳纖維市場,大絲束售價只有小絲束的50%-60%。
在廣泛的應用前景及價格優勢下,大絲束的市場需求也不斷增長《2019年全球碳纖維復合材料市場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碳纖維需求量達10.37萬噸,與2018年相比增長10.03%,其中,標模-大絲束(拉伸模量為230-265GPa)的需求量為4.22萬噸,需求量已經趕超標模-小絲束(4.18萬噸)。
打破美日壟斷!國產大絲束碳纖維走向規模化生產
回歸到上海石化"48K大絲束碳纖維項目"******上。之所以有此說法,是因為在全球各國技術存在差距的背景下,大絲束碳纖維有著較高的技術壁壘,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日本兩國手中。據悉,在全球大絲束碳纖維市場中,美企、日企便占據了全球76%的市場份額。
也因如此,在相關技術尚未突破時,我國使用的大絲束碳纖維約70%依賴進口。一項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碳纖維需求達3.78萬噸,占全球需求的34%左右,但我國大陸地區的碳纖維產能卻只有17.3%,且產能利用率平均不足50%。
為了打破美日壟斷,同時實現大絲束碳纖維國產化,我國多家企業開始了"攻堅"。
例如上述的上海石化,2016年,該公司便開展了48K大絲束原絲工業化研究試驗;2018年,公司成功開發大絲束碳纖維的聚合、紡絲、氧化炭化工藝技術;同年,"聚丙烯腈(PAN)基大絲束原絲及碳纖維技術及工藝包開發"項目通過鑒定,意味著我國正式突破大絲束瓶頸。
而除了上海石化外,吉林化纖、光威復材、蘭州纖維等多家中企也在各個方面發力,其中吉林化纖還在2019年獲得首批120噸48K大絲束碳纖維原絲出口訂單,實現了國產48K大絲束碳纖維批量出口的"小目標"。
總的來說,隨著我國48K大絲束碳纖維產業化屢獲突破,國產48K大絲束碳纖維已逐漸走向規模化生產。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