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這一全球重大公眾事件讓所有人措手不及,非織造行業一時間成了“明星行業”,行業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作為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重要原材料的紡粘、熔噴非織造產品多次成為“熱搜”關鍵詞。但紡粘、熔噴非織造布行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定的發展問題。有觀點認為,后疫情時代紡粘熔噴非織造行業挑戰大于機遇,企業應當尋找戰略性合作伙伴,保障產業鏈上下游合理供應;同時要加強自主創新研發,打造更具市場競爭力的高附加值產品。
在日前召開的第27屆中國紡粘和熔噴法非織布行業年會上,數十家企業負責人結合自身發展情況,對我國紡粘、熔噴非織造行業發展提出了切實的建議。提升產品質量
完善產品標準
今年2月~3月,在紡織品與醫療用品資質不完全匹配的情況下,我國口罩、防護服等相關防疫物資僅用半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度緊缺到供需基本平衡的轉換,并在后期成為全球抗疫物資重要生產地,這不僅體現出我國非織造行業產業鏈的配套優勢,也充分展示了行業企業的社會責任心。但在疫情初期,紡粘熔噴產品需求激增,大量外來資本進入行業,由于市場監管不嚴格,導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現象時有發生,盡管后期國家相關機構出臺政策進行整頓,但依舊對行業秩序和信譽產生一定影響。多位企業家聯名提出,在紡粘熔噴非織造產品需求明顯提升的當下,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非織造企業不應當盲目投資,而是應該理性地選擇進行中長期高端產品投資,加強基礎研究,建立產品研發基地、產品檢測中心,有計劃、有節奏地提升產品質量、打造企業特色、維護市場秩序。天津泰達潔凈材料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間承擔了國家調配任務,7條生產線全部開滿,并全力保障熔噴布質量。公司副總經理許浩表示,多年腳踏實地,泰達公司更加注重產品質量,疫情期間沒有盲目擴產,而是選擇高質量的中長期投資過程,公司明年5月將上馬一條完全自主創新2.4米寬幅生產線。紡粘熔噴布需求激增,大量外來資本進入行業,熔噴布產能急速擴張,產品標準不完善的問題進一步凸顯:一方面現有參考標準制定時間較早,與當前產品應用情況和質量要求不完全貼合,影響產品生產和檢測,另一方面,新出臺的各類推薦性參考標準并不能為企業生產提供專業建議,不利于產品質量把控。據廣州檢驗檢測認證集團王向欽介紹,我國醫用口罩分為醫用防護口罩、醫用外科口罩、用即棄醫用口罩,非醫用口罩包括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日常防護性口罩、兒童口罩,各類口罩標準的主要技術要求各不相同。截至今年7月份,廣檢集團為全國12731家企業提供了口罩、防護服等防護產品檢測服務。檢測大數據顯示,口罩產品整體不合格率為34.3%,其中,顆粒過濾效率總體不合格率為42.3%,防護效果總體不合理為89%。“口罩檢測不合格率高的原因并不是產品質量不過關,而是由受檢企業資質不對等、參考標準不匹配、企業對標準認知不準確等多種因素導致。”王向欽說。浙江金三發集團有限公司集團董事長嚴華榮提出,今年以來,國內新上千余條紡粘生產線,若產能全部釋放,會對行業造成巨大影響,只有高質量產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這需要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嚴華榮建議,在保障市場供應的同時,行業相關機構應該及時縷清現有各類強制或推薦標準,制定新標準、修改原有標準,提高標準的針對性,以保證行業有序發展。
加強行業監管
拓展應用領域
“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紡粘、熔噴等防疫相關物資市場需求都將保持高位。”結合當前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南開大學國家經濟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戴金平分析到,中國經濟正在快速回歸常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恢復很好。新冠肺炎疫情屬于突發事件,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商業周期,這也是為什么今年前三季度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復工形勢好于預期的原因。紡熔非織造行業經過快速發展必將進入產業結構調整期,合理釋放產能是行業發展的重要課題。然而,在紡粘、熔噴產品相對緊缺的一季度,部分企業借機哄抬物價,導致熔噴布價格一度暴漲,嚴重影響市場秩序,經過多方協調目前已恢復至相對理性階段,但后期影響并未完全消失。同時,由于地方企業更多的期望自我配套,大量低端熔噴產品進入市場,盡管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階段,相關產品需求量在一定時間內保持高位,但依舊存在熔噴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的風險。“加強行業培訓和,加強終端材料市場調研,引導新進資本更好發揮產業價值非常必要。”江蘇麗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尤祥銀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他看來,上游標準不能限制下游應用,產品創新必須要加強終端材料的調研,階段性應急產品不應該成為市場主導,但當前是拓展產品應用領域的關鍵時期。他認為,國家監管機構應當做好行業數據分析,企業要明確自身的投資去向,加強基礎研發,實現應用范圍的拓展。貝里國際集團HHS事業部亞洲區市場部總監沈寧非常贊成這一觀點。她表示,紡粘熔噴產品市場勢必回歸理性。新冠肺炎疫情為紡粘熔噴產品在醫療和工業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契機,這一機遇既現實又迫切,關注產品后道應用,才能實現紡粘熔噴產業巨大產能的合理、安全的釋放。對于行業應用領域的拓展,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提出,紡粘熔噴行業應聚焦全產業鏈上制約行業高端化發展的薄弱環節,堅持創新驅動和需求導向,積*推進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才能實現新應用領域的拓展,提升全球競爭力。
開展戰略合作
實現產業升級
以紡粘熔噴產品為代表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為我國紡織工業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也為全球抗擊疫情作出突出貢獻。但行業人士深知,不能沉浸在現階段抗疫成功的成果中,應當未雨綢繆。從長遠來看,產業用紡織品依舊是全球紡織行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點,行業企業要做好后疫情時代應對準備,對于未來一段時間內都將處于市場需求高位的紡粘熔噴產品,更要打好基礎、加強研發、練好內功、積*拓展終端產品用途,穩步消化當前激增的產能,實現產業結構的良好的升級。工信部消費品司副司長曹學軍建議,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我國紡粘熔噴非織造布行業**應當打造、培育一批具有生產規模、具備技術牽引能力、具備社會責任心的龍頭企業,并打造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自有品牌。其次要完善標準建設。盡管我國非織造行業已經具備完整的產業鏈,但依舊存在標準對接有差距、快速轉換能力不夠、醫用與工業用產品標準轉換不及時的問題。再次是要加強技術研發,依據數字化、智能化的先進技術,提升裝備、產品工藝水平,實現新技術向新技術的轉化。*后是要培育新市場。非織造產品具有眾多應用可能,具備“無限替代”的潛力,應當借助當前契機,提升產品競爭力,拓展生活用品、工業用、醫療用領域市場,加強市場互動,開拓應用新領域。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粘法非織造布分會會長陳立東認為,后疫情時代,我國紡粘非織造布行業應當確立隨時投身防疫物資供應的戰備思維、以“內循環”為主體建立經濟發展新格局,高度重視過度投資帶來產能過剩的風險,更加注重內部管理和質量提升,更加注重企業守法和誠信建設。未來,紡粘非織造企業應當瞄準質量管理制高點、創新技術制高點、技術裝備制高點、人才培養制高點,在瞬息萬變的市場轉換中,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競爭能力,躋身行業或地區前列。企業家紛紛表示,后疫情時代,挑戰大于機遇,應當建立戰略性合作伙伴關系,保障產業鏈上下游合理供應;加強自主創新研發,打造更具市場競爭力的高附加值產品;憑借高端科技,構建穩定性強的智能化生產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