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我出生于嘉善干窯鎮鄉下,父母是種田的。家里兄弟姐妹7人,我排行老三,是長子,要和父親一起挑起家里的經濟重擔。我長到15歲,就出去討生活了。那時候,出門打工,只要熟人介紹就可以了。父親的親戚在杭州打工,他介紹我去杭州一家叫三益綢廠的工廠打工。去之前,我也不知道到杭州自己能做什么,就想著去工作貼補家用,減輕家里負擔。
年輕時的魯子良
我還記得那天我穿著一件長衫,拎著一只舊皮包,包里就幾件母親縫制的單布衫,連厚的棉衣也沒有,是父親送的我。
那是我長這么大**次出遠門,父親擔心我,陪我坐火車到了杭州。那時的火車很慢,我記得我們當時坐了4個多小時的火車才到杭州。父親把我帶到親戚家,就趕回嘉善鄉下了。
在綢廠做學徒
第二天一早,親戚帶我去廠里見工。三益綢廠在艮山門,離親戚住的地方很近,走10多分鐘就到了。我做學徒工,吃住都在廠里,每個月有少量的生活補助,叫作“月規份子”,可以用它來理發、買肥皂等生活用品。和我一起去當學徒工的有兩三個人,都差不多年紀,我們在廠里干拉紙板箱、掃地等雜活。
半年多后,有新人來了,我就被老板派去學織綢,成了擋車工。擋車工就是看著織機,等梭子上經絲快用完時,馬上換梭子,換梭快,抽梭快,布就織得快。還要看是不是有經絲斷了,斷了就要把它接好,動作要快,一點都不能開小差,接絲是個細致活。絲綢穿在身上光滑光滑的,一不小心會勾絲,要精心服侍。這絲綢織起來也是要很小心的,如果絲斷了,那么細的一根絲,我們在手指上繞兩圈,一只手用手指固定住,用另一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往中間一穿,結就打好了,再用小剪刀修掉接頭,熟練了,就感覺快了。但剛開始時,我也琢磨了很久才上手。織機到腰那兒,結絲要彎腰,**彎腰站下來,晚上收工時,腰都直不起來。在布機車間,機器噪音很大,很多擋車工年紀大了,耳朵都會有重聽。
老板看我勤快,讓我跟著他去做生意,其實就是和他一起拉著織好的白綢,也叫素綢,拿去長慶街上老底子的杭州綢業市場(今杭州絲綢市場的前身)附近。在忠清巷(今新華路),有個老板認識的“阿哥”,是開綢緞店的,我們把白綢拉到那兒,他再拿去市場里賣。如果數量少,我們就背著白綢從艮山門一路走到長慶街,大概四五站路的樣子;有時候量多,我們就會叫一輛黃包車拉過去。那時候的綢業市場,大片的房屋,排列了很多柜臺,我們一早把織好的綢匹背去,很快就能變成鈔票回來。
在業余學校學統計
152 0173 3840年,三益綢廠并給了慶成絲綢廠,當時還是私營性質的。新單位新崗位,我成了廠里的機物科保管員。那時候,我覺得自己沒什么文化,在老家私塾幾年里學到的也忘得差不多了,我想著去學點什么。當時,街道馬路邊會貼廣告,我看到有個會計學校的招生廣告,上面有統計課,學費也不貴,我就去報名了,學了半年。保管員做的就是物料進出的統計,統計課其實就是簡單的加減乘除,但對我做保管員工作很有幫助,我的賬做得清清爽爽的,做保管員4個月后,廠里讓我當工會勞動保險委員會委員。
慶成絲綢廠的規模在當時杭州絲綢廠里算*大了。慶成綢廠的創始人叫徐吉生,被老杭州稱為“徐半城”。慶成綢廠前身叫慶成綢莊,是徐吉生在1912年辦的,他還辦了繅絲廠、上海祥綸絲廠、制造廠等,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擴張很快,這也和技術創新有關。
清末民初,杭州的織機還是以木機和手拉機為主。木機是上好的硬木做成,也叫腰機。木機的織工,雙手穿梭,腰撐橫木,相當勞累。第二代是手拉機,需要織花時,下面的人織,上面的人手工分花,花種不多,工效緩慢。后來洋機進入,也就是電機,是第三代織機。慶成綢莊、蔣廣昌綢莊、金沅旭綢莊都是買了洋機,規模越做越大了。所以,技術一直是立足之本,不僅是辦廠,對個人來說,也是如此。這一點,我到慶成絲綢廠后深深體會到了。
我到慶成綢廠的時候,老婆和丈母娘都已經來杭州了,我**個孩子也出生了,丈母娘是來幫我們帶孩子的。我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結的婚,我和老婆是娃娃親,10歲就訂婚了。我老婆后來也去了慶成絲綢廠,成了一名揚返工,繅絲出來后,要經過揚返這道程序,才能變成一道道絲。
在紡織工人業余中學讀書
雖然學了點統計,廠里覺得我干得好,把我調到廠長辦公室,但我文化水平不高,也寫不好總結。當時,杭州對工廠工人進行掃盲教育。1953年,我去報名參加了紡織工人業余中學初中部入學考試,考試成績并不理想。*后,我以“備取生”的資格,勉強進入杭州市紡織工人業余學校讀書。
那會兒,我基本上都是埋頭讀書,家里的事都是交給老婆和丈母娘管。我把一些小說里面描寫人和風景的詞句抄下來,想照著寫,又去買“詞匯練習”的書,但是都不行。數學上也是磕磕絆絆,什么方程式、幾何、代數,我都一竅不通。有次我做一道平面幾何題,足足做了一個星期才解出來。因為基礎差,我下決心要比別人更勤奮。每天天還沒有大亮,我就起床開始學習,帶著課本去上班。到中午時間,我把課本和講義拿出來看。為了復習方便,我把整本講義一章章拆開,利用工作空隙,見縫插針地看。休息天,我一早就騎著自行車去西湖邊看書,溫習功課……
就這樣,我初中總算畢業了。畢業前,當了廠里的工段長。那會兒,其他三個孩子相繼出生,我和老婆都在廠里上班,工作都很忙,幸虧丈母娘幫我們照顧。那時工人地位高,待遇也還好,家里兩個人工資加起來有六七十元,過過日子還是可以的。
當了工段長,工作忙了,學習時間不夠,我有點想放棄學習了。廠里的領導鼓勵我,說為了更好工作,要堅持學習,雖然我們廠礦企業的主要任務是生產,但我們業余學習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生產——現在看來,多虧他們的鼓勵,才讓我后來走得更遠。
大學畢業學以致用成榜樣
1957年,我升入業余高中。每天下班后,我就找個安靜地方看書、做題目。我被廠里派去北京參加展覽會時,一路上我都在火車上看物理書,做數學題。
學習對工作的確有很大幫助。有次,同事反映,繅絲機械車間的熱水箱離工作地點太遠,水送不到。技術員想通過設計擴大熱水箱來解決供水問題。我知道后就去現場觀察了一會,發現水送不到是因為水壓不夠而不是水箱太小了。我就用我學到的物理知識,把水箱加高了1.5米,沒添設備就把送水問題解決了,得到了大家的夸贊。看到自己學的知識能派上用場,我很興奮,我學習的勁頭更足了。
作為工段長,我不僅要抓段里的生產,還要設計制圖,帶頭搞試驗。有時,我忙得沒空去上課,就讓同學把講義借給我,和我說下學習重點,我就在下班后補習落下的功課。
那時,黨中央提出“爭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時間內,基本上做到使全國青年和成年,凡有條件的和自愿的,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1959年,我高中畢業考進了杭州大學物理系,讀的是夜校,我從一個半文盲變成一名大學生了,告訴老家的父母,他們都為我高興。
此后每個星期六傍晚,不論刮風下雨還是寒風凜冽,我都騎車從家里出發,一路騎到杭州大學。一路上,我總是很興奮,想想自己通過這些年的堅持學習,和城里人一樣去念大學了,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廠里同事也對我很佩服,他們遇到什么技術問題了,也會**時間想到我。有次,廠里新裝了一臺馬達,因為沒有補償器不能開動,我就跟電工一起研究,想用康銅絲制成變壓器代替,沒想試驗時,溫度還是太高了。我就想到化學上學過散熱原理,又去請教化學老師,*后順利解決了散熱問題,馬達可以開動了。我因為幫助廠里改造技術,1959年被評為市里的先進生產工作者。那年,我上了報紙,《杭州日報》1959年7月21日第3版頭條專門報道了我的事跡,還專門配了評論文章《工人群眾知識化的榜樣》。評論上說:
“魯子良成了大學生,并不是一蹴而成的,而是經過長期頑強艱苦學習的結果” “樹立了工人群眾知識化,逐步縮小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的榜樣”。
1960年,廠礦企業都在搞技術革新運動,我除了自己鉆研技術,還帶著工段上的同事一起創新。當時,工段上缺少臺虎鉗,臺虎鉗要老師傅才能做,可是老師傅都抽不出時間,我發動學徒們自己動手。一開始,學徒用熟鐵來做,但不成功,又去找附近的電機廠幫助解決。這樣,只花了三四天時間,就做了10把臺虎鉗。因為工作需要,我后來轉讀了浙江大學電機系,專門學習電氣化及自動化專業知識。
在慶成絲綢廠時,每年廠里要搞大檢修,需要20天左右,這樣一來,工廠要停工。當時,絲綢廠都是靠出口賺外匯的,這樣會影響到廠里收益,我就動腦子想著怎么把檢修時間縮短。我發現重點是維修鍋爐時間比較長。鍋爐有個地方,時間長了,不平整,需要敲平,以往都是用榔頭一點點敲平,很慢。我想到了修馬路用到的挖機上的沖擊鉆,如果用沖擊鉆來整平鍋爐也許更方便吧。結果一試,整個維修時間只要7天,一下縮短了13天。
廠里領導說要把我推薦到省里評勞模,那時,我們都不講報酬,講謙虛互讓,講埋頭苦干,我把榮譽讓給了其他同事。
苦學英語走出**做外援
1961年11月,杭州慶成絲綢廠一部分并到了九豫綢廠,另外一部分并到了杭絲聯。新的九豫綢廠由慶成、錦生祥、原九豫和制纖廠四廠合并而成。合并后的工廠規模很大,有近千名職工,我去了九豫綢廠,做技術科長,負責技術。廠里要出什么品種的綢,這種綢的經線和緯線是多少,我們都要計算好,打樣制圖,然后交給下面的車間進行生產。
當時,九豫綢廠的目標就是要趕超都錦生。廠里搞生產設備改造,我提出軸承、地腳、電子絲等自己做,可以降低改造成本。根據我的方案,我們花了10多萬元就完成了設備改造,還裝上了空調,用現在的話來說,一下變得“高大上”了。
1964年6月,為了解決人民群眾的穿衣問題,杭州市籌建人造纖維廠,工廠設在富陽,杭州市紡織局從幾家工廠抽去了10多名技術骨干,我被調去負責基建,進機器、電氣設備。經過半年籌備,工廠開工了,我就在人造纖維廠工作了10年。1974年,我已經過了不惑之年,領導又派給我新的任務,調我去杭州**棉紡織印染廠(也就是后來的杭一棉)援外辦,負責電器工程建設工作。
杭一棉這家百年老廠,在拱宸橋附近,前身叫通益公紗廠。那時,杭一棉印染工藝還是比較**的,上級部門有意讓杭一棉印染技術走出**,所以成立了援外辦,負責國外合作項目。經過考察,決定在巴基斯坦開展項目合作,也就是要在巴基斯坦建一個棉紡廠,從工廠選址,廠房規劃、設計和建造到引進設備等,都要白手起家。工廠由山西那邊派人建設,我們杭州這邊則開始著手準備設備等技術工作,杭州市紡織局組織了30多個技術骨干學英語和那邊的風俗、外交禮儀等知識。
我對英語一點也不懂,從ABCD字母開始學。一開始,我用笨辦法,用漢字把英語單詞發音記下來,先記發音,再記拼法。除了簡單的日常對話,我還要讓自己和外國人在講專業問題時能表達清楚,就把字典中和電氣工程有關的詞匯都抄在本子上,足足抄了四五本厚厚的筆記本。后來證明,我這么做還挺有用的。
魯子良學英語的筆記
1978年8月,我們杭州這邊30多個人,加上金華浦江派出的2人,出發去巴基斯坦,這是我**次出**,感覺什么都很新鮮,可我們是去工作的。當時派我們去的時候,領導交代說任務艱巨,讓我們做好吃苦的心理準備,要30個月不能回家。
那里天熱,飲食不習慣,我們事先有了思想準備,所以也沒覺得怎樣。好在那邊交通條件還好,每天早上上班前,我們會兩個人搭伴去買菜,大家一個月一輪。記憶中,那邊物價還挺高的,能買的食材不多,有什么我們就買什么。每個星期天休息,我們可以去城里逛逛,大家都很節約,上街也不買東西,就是出去走走看看,我們都想著把每個月70元的補助省下來帶回家。在工作之余,我就看抄在本子上的英語單詞,設計畫圖紙時,一些關鍵地方,我就邊查“手抄字典”,邊用英語標識出來。
很多時候,我們和巴基斯坦的合作伙伴要用英語交流。交流時,一般都有翻譯在場,但有時候涉及專業技術,翻譯就會卡住。有次,和那邊的工程師交流發電問題,我說電動機關掉了還在轉,這個轉動的能量可以發電,可以讓機器制動。翻譯一直沒理解,以為我說錯了,后來我說發動機、電動機的英語單詞,連手帶比畫,對方才搞懂了我的意思,哈哈笑著點點頭。
在巴基斯坦待了30個月,我們回國了。在北京,我們受到了時任紡織部領導的接見和慰問,說我們辛苦了,很隆重的儀式,現在想起來,還覺得挺自豪的。我用省下來的錢給家人帶了禮物,給老婆買了只日本手表,還買了一臺7寸的黑白電視機和一只照相機。這些年,我老婆也不容易,我一心撲在工作上,孩子和家里的事都靠她,她自己也要上班,工廠里也很忙。那個時代,大家都一顆紅心撲在工作上,紡織廠為了趕貨提高產量,四班倒,24小時換人不停機地連續生產……
回來后,我已經是知天命的年紀了,上級領導把我調到杭州市紡織工業局。為了抓安全生產,紡織局要成立安全生產科,我被指派到那負責,他們說“魯子良節能也會搞”,所以把節能這塊工作也交給我了。
魯子良近照
在紡織企業,我懂技術,也漸漸有點名氣,大家有什么難題也會找我去看看。其實搞技術,也要靠膽大心細。有個工廠引進了一臺二手設備,開不起來,因為這是國外進來的,也沒國外技術員跟來,大家都不敢動,怕弄壞了。我去那兒,一檢查,發現是兩根管子燒壞了,我說別怕,拆下來自己修好了,不用找國外技術員了。*后管子修好,機器轉了起來……我后來去了紡織化纖工業公司做企業管理處處長。1991年,我60歲光榮退休。單位本來想勸我留下,但我想想還是算了,我想好好陪陪老伴,帶她出去旅游。
來源:杭州文史 魯子良口述? 楊麗整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