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絕大多數紡織人或許都在慶幸深受貿易摩擦之擾、行情持續下行的2019年終于過去,新的一年日子終于有盼頭了。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了所有人當頭一棒。疫情管控使得全國經濟陷入停滯,從紡織行業開工率的統計圖中可以看出,2月初開工率僅30%,受疫情管控交通封鎖等限制,經歷了漫長的恢復期,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恢復到19年的同期水平。恢復初期,由于工人無法到崗、上下游鏈接受阻等影響,很多企業手上訂單無法按時交付,老板們都憋足了勁想大干一場。
然而世事難料,3月中旬海外疫情爆發,歐美各國開始疫情管控,外貿訂單被大量取消,工人到位了卻無單可做,隨后開工率出現大幅下滑,不少企業開始限產甚至放假、裁員。供給兩端先后受到沖擊,對整個紡織行業來說打擊巨大,原料跌跌不休,庫存日漸高企,資金周轉不靈,這一座座大山壓垮了不少紡織企業。如今疫情行將落幕,對后續的影響猶未可知,但不妨礙回過頭來清點清點當前的戰損。上圖是2019年以來的三大原料價格走勢圖。其實從2019年開始紡織原料就處于下行區間當中。三大原料當中棉花算是較為堅挺的一個,2019年5月開始下跌,年底受中美貿易利好影響,出現一波反彈行情。棉花從年初15369元/噸下跌至13369元/噸共下跌13%,進入2020年截至到5月底,棉花價格從年初的13601元/噸下跌至11807元/噸,同樣是13個點,5個月的時間就趕上了去年一年的跌幅。粘膠短纖下跌勢頭更是不可阻擋,2019年從13700元/噸下跌至9500元/噸,共下跌30%,并且沒有像樣的反彈行情。2020年粘膠短纖則表現得較為抗跌,從粘短9500元/噸下跌至8800元/噸共7.4%。滌綸短纖從2019年7月份開始下跌,2019年從8850元/噸下跌至6900元/噸共下跌22%。2020年受到石油暴跌的影響,滌短開始加速下跌,近期出現企穩勢頭,截止5月底滌短從6900元/噸下跌至5720元/噸共17%,是今年三大原料中下跌幅度*大的品種。從整體價格波動來看,三大原料風險都不小。棉花*高下跌29%,滌綸短纖*高下跌40%,粘膠短纖*高下跌38%,對于棉紡織企業來說原料是成本的主要組成,在原料價格下行期間,放進倉庫不能迅速轉化為產品銷售出去的產品,每天都在虧錢,這無疑加大了企業成本控制和生產經營的難度。常規紗線品種價格同樣在下跌,與原料相比相對平穩,但趨勢性更強。2019年全棉32S從23200元/噸下跌至20635元/噸累計下跌11%;滌綸32S從13550元/噸下跌至11335元/噸累計下跌16.3%;人棉30S從18350元/噸下跌至14700元/噸累計下跌19.9%。2020年紗線類產品受需求萎縮影響下跌趨勢更明顯,全棉32S從20700元/噸下跌至18700元/噸共9.7%;滌綸32S從11335元/噸下跌至9830共13.3%;人棉30S從14700元/噸下跌至12300元/噸共16.3%。從2019年至今,全棉32S從19年1月2日*高23200元/噸至18700元/噸共下跌19.4%;滌綸32S19年4月12日*高13740元/噸至20年5月9日*低9800元/噸共下跌28.7%;人棉30S19年2月15日*高18480元/噸至目前*低12300元/噸共下跌33.4%。據中棉行協產量統計,前4個月紗、布產量分別同比下降20.93%、29.07%。紗線類產品中下降幅度*大的是棉混紡紗,下降了32.98%,其次是產量*大的棉紗,同比下降18.86%,化學纖維紗下降15.09%。布產量下降更多,棉混紡布下降44.25%,色織布下降37.35%,棉布下降28.55%,化學纖維短纖布僅下降13.58%。受消費萎縮影響,整個紡織產業的中上游都處在量價齊跌的過程當中,對于企業來說生存壓力可想而知。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止2019年末,我國紡織服裝、服飾業企業數量為13876家,其中虧損企業數為2225家。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服裝行業面臨****的挑戰,虧損企業數量大幅增長。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一季度全國紡織服裝、服飾業企業數量為13113家。其中,虧損企業數量4587家,上年同期為2948,同比增長55.6%。由于疫情的全球爆發,疫情對紡織服裝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直接導致終端消費快速下滑,庫存累積嚴重;紡織服裝的訂單量是越來越小,疫情期間,國外紡織處于停頓狀態,訂單大部分取消或延期交付,虧損企業數量大幅增加。
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及增速
單位:億人民幣
內銷方面,1-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20.5%,隨后雖然逐漸恢復,4月份同比下降7.5%,但是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消費情況更加嚴峻。2020年前四個月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總額3057億,同比下降29%,下降幅度僅比金銀珠寶略小。若沒有發生此次疫情,根據2019年的增長率計算,2020年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總額大約為4429億,而實際情況僅有3057億,僅內銷一項整個行業就損失了1372億。
紡織制品、服裝出口額及增速
再來看出口,根據海關總署數據,1-4月份共出口紡紗、織物、制成品及有關產品2631億,同比增長5.9%,增長部分主要受防疫物品拉動,整體上與去年全年增長率差別不大。1-4月份出口服裝及衣著附件2125億,同比下降20.2%。按照2019年服裝出口增長率0.3%計算,2020年前4月出口額大約為2673億,服裝出口一項損失約548億。
此次疫情對行業造成的損失,粗略估計內銷與出口合計1920億。1920億是個什么概念呢?A股中的紡織制造企業共30家,這30家的市值加起來不過1152 0173 3840億,影響可見一斑!就算沒有發生疫情,紡織行業近年來也處在一個競爭加劇、內憂外患、行業洗牌的過程當中,行業內的企業就像一只只逆流而上的小船,疫情就是一場暴風雨,只不過這場暴風雨來得太猛烈了些,有些船被打翻消失不見,有些船被迫改變了航線,但風雨終究會過去,總有人能見到下一次彩虹,總有人義無反顧地沖進下一場暴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