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中國紗線網,天天有分享,歡迎收聽《老王漫談》。
▲《老王漫談》第127期
*近業內有個熱點新聞,就是山東華龍紡織的破產。凡是有關這方面的報道,都有頗高的點擊和關注。老王分析原因無外乎有兩個。
一、華龍紡織有過一段曾經的輝煌,如此結局令人唏噓。
二、它的破產給大家帶來一個信號,這個冬天真的很殘酷。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創辦初期,華龍紡織曾經是日照五蓮的寶貝疙瘩。縣里集中了財力人力,購買了當時*先進的設備,從**的濰坊紡校招募畢業生培養骨干人才隊伍。企業迅速發展成為一家集紡紗、織布、服裝加工、家紡、房地產、紡織品進出口貿易于一體的大型紡織企業,擁有紗錠12萬枚、有梭織機1000臺、噴氣織機382臺、劍桿布機200臺、日本噴氣紡7臺、服裝加工設備200多臺(套)。鼎盛時期,主要經濟指標名列中國棉紡織行業50強。員工5000名,總資產5.8億元,下設5個分廠和1個省級進出口有限公司。
?△張貼在華龍紡織大廈門口的法院公告
老王請教了幾位了解內情的前華龍高管以及周邊的企業家,探究華龍紡織走向敗落的真實原因。
有明白人如此評論:一個企業走向衰敗,無非是以下幾個原因:體制、戰略、產品、裝備、管理。
而華龍紡織在以上幾個方面幾乎都犯了致命的錯誤,破產倒閉的結果是一種必然。
1
改制不夠徹底
華龍紡織有過多輪體制上的調整,但是一直沒有解決股權過于分散,國有和自然人資產關系模糊,債權與債務關系模糊的問題。在*困難的時候,國有資產還重新投入以實行搶救性注資。很難說這是一家產權清晰、監管與責任到位的現代制度企業。體制上的先天不足,應該是問題*主要的根源。
2
產品缺乏競爭力
在幾十年時間里,企業既不是以生產中高端精品為方向,也不是以差異化的新品為方向,大量生產常規低端的滌棉紗、粘膠紗、滌粘紗。從質量與價格上分析,華龍這些產品都沒有自己的特色,在市場上缺乏定價權,性價比上也差強人意,*后導致產品檔次越做越低,嚴重缺乏盈利能力。
3
人才培養機制落后
據稱,企業在成立以后幾乎沒有新人進入技術管理隊伍。這在紡織專業人才遍地開花的山東省是不可思議的現象。究其原因還是體制上帶來的自我封閉和排外效應。前些年,他們曾經還邀請過中國紗線網的專家前往咨詢診斷。溝通當中發現,企業對行業的進步與發展重視程度不高,專業隊伍缺乏學習與交流的機會,難以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局面。
裝備更新緩慢
并條272,粗紗454,細紗502,有梭織機152 0173 3840……這些國內已經快絕跡的老設備仍然還是主力軍。就是器材專件,也幾乎沒有更新。在專門從事二手紡機處理的貿易商眼里,這些裝備已經毫無專業利用價值,只能按鋼材重量計價了。或許這是中國紡紗界技術改造步伐*緩慢的企業了!
5
管理粗放落后
體制僵化、人才與裝備老化、長期虧損,管理水平可想而知,隨著全行業的快速進步,建廠初期的基礎管理優勢很快喪失。華龍中后期的實際管理水平已經與這個行業普遍追求的精細化管理要求大相徑庭。
有知情人說,導致華龍倒閉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由于銀行拒絕續貸而造成資金鏈斷裂以及疫情帶來的市場蕭條。但真正的原因還是在以上這些方面的嚴重失誤。企業早就處于“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狀態了。
一家企業的倒下自然會給員工和當地經濟帶來沖擊。而對于整個行業來說,華龍的倒閉也是一個警示。尤其在當前形勢之下,行業洗牌速度加快,企業優勝劣汰,唏噓之余,希望產生的教訓能夠促進行業內其他企業多一點反思。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