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工與補貼
2月18日紹興中國輕紡城開市、2月21日盛澤中國東方絲綢市場開市、2月24日起南通疊石橋家紡市場將分批開市……就連不斷不限期推遲開工的廣州中大布市都已經在做開工前的準備工作。與各地開工同樣吸引我們目光的是各地政府正在想盡一切辦法“搶人”。盛澤、海寧、嘉善:包車、包機、包專列,湖州:出資一億元補貼,寧波:多來一個工人補500元……
工人未能及時到位,開工日遇到了“用工荒”,各地紡織市場無不被低開工率所困擾,但是服裝市場季節性*強,不可能無休止的等待著紡織工業完全恢復生產。*終的結果不僅僅是沒有生產時間,更有可能是訂單轉移,喪失生產機會。但好在紡織市場還有一個選擇,讓部分企業可以度過難關。
面料成品市場挺身而出
面料成品對色市場很常見,各地紡織市場都有,它總會在你訂單急迫、沒有時間生產的時候助你一臂之力,這次也不例外。
工人短缺讓很多紡織工廠“開工”形同虛設,1-2成的開機率完全不能滿足生產。面料市場年前遺留訂單、年后新下訂單同時出現在這個時間段,且不說生產會出現如何的擁擠,那些停了一個多月的機器設備、閑了幾十天的工人是否能夠及時進入工作狀態保證產品質量都是疑問。能夠將訂單延遲,避開當前的時間點當然是*好的了,但是服裝的性質決定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一位做了十幾年面料生意的布老板介紹道,“我們主要是做尼絲紡、滌塔夫等秋冬服裝面料,一般生產時間只有半年,從12月份到來年的5月,并且所有面料品種基本都需要后整理,耗時較長。可是*近整個紡織工業完全處于停產或者半停產狀態,我們的訂單完全沒有生產時間,為了能夠趕上交期他們*近跑的*多的就是成品對色市場,顏色、數量合適我們就直接買了”。
面料成品市場局限較多
面料成品市場雖然在此次疫情導致的工廠停產,帶來的面料短缺中表現亮眼,但是它卻并不是為了工廠停產后紡織市場所設計的。正常來說他們只能滿足一般的急單與小單,并且他們也需要及時通過各紡織工廠補貨,一旦工廠長時間不能正常生產,他們的面料儲備也是“捉襟見肘”,難以滿足各類客戶需求。
近期一位從事紡織外貿的布老板提到,他的一個外貿客戶需要一款高彈春亞紡黑色10000米。由于生產工藝簡單,正常情況下在染廠一個星期左右就能生產完成,但現在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于是客戶提出在成品市場購買,但是這個數量太多,他們尋找了眾多供應商終于有一家量是充足的,只是這個報價遠超預期達到了6元/米以上,要知道這塊面料坯布價格不到3元/米。在染廠生產然后承擔空運費,還是直接在成品市場買高價面料,讓他們很糾結。
成品對色市場雖然還存在著面料品種、數量有限,特殊時期價格昂貴等不足,但是一旦克服這些缺點,將會在紡織市場中發揮出更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來已經有不少成品對色企業就某單一品種進行“深挖”,拓展品種規格、保證數量供應。并通過一次加工數量可觀的訂單,從而獲得跟坯布廠、印染廠議價的機會,降低面料成本,達到一般市場難以達到價格。
此次肺炎疫情,整個紡織工業受到沖擊,但是生產停滯不代表銷售停止,面料成品市場是保證客戶訂單交期的一個重要途徑。待到疫情過后,不少成品對色企業肯定已經庫存消耗殆盡,資金回籠完成,這有利于這個市場下一階段的生產備貨與開發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