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人口紅利消逝,我國加速推進工業機器人應用,以解決勞動力問題。然而,國家統計局*新數據顯示,農民工增長出現頹勢,工業機器人也出現負增長,到底咋回事?”
4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簡稱:《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農民工總量為28836萬人,比上年增加152 0173 3840萬人,增長0.6%。
這一增量比上年減少了297萬人,增速也比上年回落1.1個百分點,這也是我國農民工總量增速自2015年以來的首度回落,0.6%的增速更是近10年來首次跌破1%。
在機器換人潮之下,作為替代,工業機器人的產量應該會保持較高增速,但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走出了持續多年的“高增長”并迅速轉為負增長。這一趨勢甚至延續至2019年,一季度產量累計同比為-11.70%。
農民工增長出現頹勢,工業機器人負增長,這是怎么回事?以紡織行業為例,小編試著做了以下分析。
?
招工難、用工貴倒逼紡織服裝業“機器換人”
傳統紡織服裝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轉型升級刻不容緩。機械化、自動化、智能化成為改造傳統產業、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減員增效、緩解招工難的有效途徑,由此也拉開了紡織服裝行業“機器換人”的大幕。
報告顯示,勞動力成本上升和行業長期結構性缺工成為倒逼紡織服裝業“機器換人”的主要動因之一。
近年來,勞動報酬增長速度日益加快。企業每年都要上調1~2次職工工資,企業明顯感到用工壓力加大。
紡織服裝行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紡織技術工人和技能型人才。東部是傳統上的勞動力流入省份,本地勞動力供應存在缺口,而外出務工的中西部省份技術工人又出現回流現象,導致紡織服裝企業特別是東部紡織企業普遍面臨“用工荒”困境。
同時由于紡織行業工作強度大,職工流動性也大,尤其是85后、90后的年輕職工大都不愿意從事單調重復、勞動強度大的工種,一線工人得不到有效的補充,也使得許多紡織企業長期缺工,倒逼企業以“機器換人”。以蘇南部分紡織企業為例,企業每年都要面臨10%左右的缺工。
與此同時,紡織服裝行業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智能制造產生需求,“機器換人”成為大勢所趨。調查顯示,紡織品的質量是企業的競爭力,而我國當前紡織品質量的發展并不樂觀,質量的不穩定性不僅存在于不同企業之間和不同區域之間,還存在于企業內部的不同批次產品之間,直接影響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在推動產品穩定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智能化機器人生產具有人工生產不可比擬的優勢。
?
機器人產量增速為何下滑
過去幾年,“機器換人”立竿見影的效果,促使諸多企業投入改造升級。
2013年,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大工業機器人市場之后,至今保持這一地位。同時,在強大的“供需法則”作用下,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激增。
國家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21.7%,2016年增長34.3%,2017年增長68.1%,呈現逐年遞增、高速增長態勢。
然而,這一趨勢在2018年迎來轉折。2018年一季度,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長29.6%,上半年降為23.9%,前三季度進一步降至9.3%,全年收于4.6%,與往年形成鮮明對比。
逐月來看,拐點出現在9月份,當月工業機器人產量增速突然降為-16.4%,隨后每月均為負增長。并且,這一下行趨勢延續至2019年,今年一季度為-11.7%。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這一現象受多重因素影響,但*終均指向一個現實,即需求端發生了變化。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2018年工業機器人產量跌落,與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制造業企業對機器人需求下降有直接關系。
去年開始不少制造企業出現訂單減少或資金緊張等情況,對“機器換人”也轉為保守或持觀望態度。
以紡織業為例,今年的行情一般,訂單并不旺,甚至有企業在五一放假5天,行情可見一斑。然而,即便有的企業經營尚可,但考慮到經濟形勢不明朗,也不敢輕易加大工業機器人應用投資。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