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代工企業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在江浙廣東一帶誕生,繼而洶涌澎拜從沿海城市包圍內陸地區,后又逐步移至東南亞,如今又雄心勃勃地向著非洲高亢進軍。
非洲54個國家,誰是中國代工企業的*佳歸宿?埃塞俄比亞借助遍布全國的工業園,再譜上如虎添翼的亞吉鐵路,代工企業的歸宿無疑要數“非洲四小龍”之首埃塞俄比亞了。
面對勞動力成本的挑戰,中國代工企業走向非洲注定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了。盡管埃塞俄比亞已經成為中國代工企業的**,但打算遷移和初來咋到的投資商們還有必要了解更多已經落地的企業在埃塞經歷的人和事。
在非洲的低工資背后
代工企業被喻為一支游牧大軍,哪里工資低廉就往哪里移動。
當今中國的勞動力不再廉價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工人成本上來對比,2005年,一個工人的月薪大概在152 0173 3840元到2000元,而現在的月薪在5000元以上是正常的。對大型工廠來說,一個工人的薪水加上社保等支出,一年大概需要7萬元。
而在埃塞俄比亞,工人的工資成本只有中國的1/7,而且每年社保支出僅相當于多發了一個月的工資。但非洲工人的勞動效率又是如何呢?到底幾個非洲工人可以相等于一個中國工人?如何培訓當地員工以實現*高的工作效率呢?
在參觀Hawassa工業園時,一家服裝廠的斯里蘭卡經理對我們說,員工培訓是一段艱難的旅程,我們要花費五天的時間對每一位新員工進行個人衛生、著裝以及紀律的培訓。埃塞俄比亞工人的工業化基礎太低了,因為不曾被殖民過,所以有時他們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進程但卻有著盲目的自豪感。
多勞多得的觀念在大部分的勞動密集型行業中并沒有被勞動者們所崇尚,幾家在埃塞俄比亞落地三年以上的中資企業也正在努力地嘗試和執行中。
斷鏈的產業鏈
在非洲無疑具有更低的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但是相對落后的產業基礎又限制了其發展規模。具體來說,就是人力成本比國內便宜了一半以上,但是供應鏈和運輸時間就更貴了。
另一方面是工作態度和效率,容易導致貨期不穩定。此外,除了簡單的產品在非洲生產外,復雜一些的產品還是要依賴在中國代工廠來完成。
我們在工業園參觀代工車間時就看到,有的服裝代工企業還生產紙箱自給自足,制鞋廠也制作模具,但是幾乎所有的其他生產配料還是需要從國外進口。所以企業遷移非洲,在成本預算上不可忽略由于產業鏈的斷鏈所增加的費用,當然,對某些專門生產配料的廠家而言,這又成為一個可遇而可求的商機了。
Kombolcha工業園的一家紡織廠在國內為品牌運動襪代工,工廠在埃塞俄比亞的**期投資項目是紡紗,而后紗線出口到中國織襪。
在非洲建廠有風險,投資要謹慎。對投資國的實際情況了解越多成功的系數就越大。
建廠之前必須了解的事實:投資的成本預算,廠房和土地的申請程序,工業園建設的*新進展情況,埃塞俄比亞法律法規,通關運輸情況,原材料來源,同行業狀況,具體投資項目的優惠政策以及公司注冊的程序等等。
結語
出口用于制造業的大宗商品一直是非洲長期處于殖民貿易國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非洲大陸*大的貿易伙伴中國似乎也是如此。現在的共識,非洲是時候改變方針,走工業化道路了。
許多非洲領導人曾直言不諱地認為中國是非洲的大好機會。其中之一是科特迪瓦總統瓦塔拉,他說“中國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機會,而不是對非洲的威脅。”
撒哈拉以南非洲共有9億人分布在近50個國家。中國擁有13億的國內市場。早在1776年,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就觀察到:“中國的國內市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能并不比歐洲所有不同國家的市場差太多。”非洲也可以這么說。規模在經濟上很重要,尤其是產業政策。
就中國自己來說,中國*近加快非洲工業化的戰略是中國自身經濟結構調整和深化與非洲伙伴經濟聯系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