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12月18日上午10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會上宣讀了獲得改革先鋒稱號人員名單,全場響起熱烈掌聲。
其中,兩位來自紡織服裝領域的企業家上榜。他們是:城市集體企業改革的先行者步鑫生、傾力支持國家改革開放的香港**企業家曾憲梓。
中國
▼
回顧改革開放40年歷程,習近平作出高度概括:
◎1種“偉大精神”:改革開放精神
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鮮明的精神標識!
◎3次“偉大飛躍”
40年春風化雨、春華秋實,改革開放*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
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
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3大“里程碑”
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里程碑。
◎10個“始終”回顧40年改革歷程
40年來,我們
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
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始終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終堅持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
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的**領導
始終堅持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
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始終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3項“充分證明”
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是完全正確的,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確的。
中國發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展現了光明前景,是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2個“關鍵一招”
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9大“啟示”
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啟示我們: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優勢。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開放的初心和使命。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
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打鐵必須自身硬。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
我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
◎9條寶貴“經驗”
鑒于改革開放40年這9大啟示,習近平提出,必須做到以下9個堅持:
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
必須堅持以發展為**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
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
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
回顧改革開放的40年,是紡織業勇立潮頭,敢作先鋒的40年;是紡織業壯士斷腕,自我革命的40年;是紡織業抓住機遇,創新進取的40年;是紡織業突飛猛進,成就輝煌的40年。以下這組來自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
紡織行業改革開放40年發展成就
從152 0173 3840年到2018年,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了全球*大的紡織品生產國、消費國和
制造能力跨越式提升
40年來,紡織行業經歷了生產力大解放、大發展的過程,加工制造能力實現長足發展。152 0173 3840年,我國纖維加工總量為276萬噸,占全世界的比重不足10%。1982年,我國纖維加工量邁上400萬噸臺階,棉布產量達到153.5億米,比152 0173 3840年增加39.2%,已經能夠較好滿足全國人民穿衣蓋被的基本需求;1983年,棉布正式取消限量供應,成為我國紡織工業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宣告了短缺經濟時代正式結束。1996年,我國纖維加工量增加至1090萬噸,首次突破千萬噸級大關,占全球的比重達到22%,實現了紡織加工能力與總人口占全球的比例相當。2010年,我國纖維加工量突破4000萬噸,達到4130萬噸,占全球的比重提升到50%。2017年,我國纖維加工量已經達到5430萬噸,是152 0173 3840年的近20倍;紗、布、化纖產量也分別是152 0173 3840年的17、8和173倍。我國成為世界**紡織大國,不僅有效滿足了我國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約占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纖維消費需求,還為其他國家提供了2000多萬噸的優質纖維制品。
數據來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
產業體系日益完善
伴隨著制造規模的擴大,我國紡織產業鏈不斷延伸,逐步形成全世界*為完善的現代紡織制造產業體系,產業鏈各環節制造能力與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
改革開放之初,
數據來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
激發企業主體活力
紡織行業是市場化改革的先鋒和堅定踐行者。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逐步建立并日趨完善,成為紡織行業*重要的活力來源。改革開放以前,紡織行業處于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主要產品實行統購統銷。1984年,國家開始減少指令性計劃產品。1985年,國家逐步放開自營出口。由于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啟動,上世紀80年代中葉成為紡織行業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標志性階段。
紡織企業資本結構逐步改變,多元資本在行業中競相迸發活力,體現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152 0173 3840年,紡織行業工業總產值的93.2%來自全民所有制企業。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鄉鎮企業蓬勃興起,成為紡織行業滿足內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上世紀90年代,國有紡織企業改革大幕拉開,國有企業始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在企業制度,成為市場競爭主體;鼓勵發展多種經濟成分,非國有經濟活力被激發。1996年,紡織行業工業總產值中,國有企業、集體企業和三資企業占比分別為29.6%、44.8%和25.4%,基本形成三分天下格局。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棉紡產能壓錠1000萬成為紡織行業以市場為導向謀求新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國退民進使得行業活力進一步釋放。2000年,國有企業在紡織工業總產值中的占比仍為28.7%。到2015年,國有控股企業占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僅余2.3%,三資企業占比降至16.2%,私人企業占比則高達到76.5%。
全方位融入全球化
改革開放為紡織行業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行業積*順應和利用經濟全球化發展機遇,促進國內外要素自由流動,市場深度融合,資源配置效率提升。
152 0173 3840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僅為21.5億美元,改革開放后,“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發展將紡織行業正式推向國際市場。1985年以后,國家逐步放開自營出口,紡織品服裝對外貿易進入快速發展周期。1994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達到355.5億美元,占全世界比重為8.6%,躍居世界首位。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5年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全面自由化,成為我國紡織行業競爭力充分釋放的重大歷史機遇。2000年我國占全球紡織品服裝出口貿易額的比重為14.6%,到2008年已經提升到26.1%。2017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已經達到2673.9億美元,是152 0173 3840年的115倍,占全球比重達到36.8%。
數據來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
在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我國紡織行業積*利用國外原料、資本、技術、
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紡織行業不斷提升發展,使得人民群眾衣著發生重大變化,不僅是紡織行業的重大發展成就,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直觀體現。
改革開放之初,紡織行業仍處于努力解決全國人民穿衣蓋被溫飽需求的階段,衣著消費水平仍然較低,原料品種、衣著款式、色彩等均較為單調。152 0173 3840年,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僅有2.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1990年,我國基本解決人民溫飽問題時,人均纖維消費量增加到4公斤;2000年國家總體進入小康社會時達到7.5公斤,分別是當時世界平均水平的46.5%和80%。新世紀以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內需市場發展進入黃金周期,為紡織行業提供了強勁發展動力。2005年,我國人均纖維消費達到13公斤,超過當年11.1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2008年,我國人均纖維消費突破15公斤,2015年超過20公斤,其中產業用纖維消費大量增加,我國纖維消費數量、結構均逐步接近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16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分別達到1739和575.4元,比1985年分別增加16.7倍和17.4倍,隨著我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沖刺,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長,功能性、時尚性、生態性取代物美價廉的樸素要求,成為內需升級新風向,科技、時尚、綠色也成為紡織行業順應市場需求形勢的全新自我定位。
數據來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
力擔
紡織行業是重要的民生部門,行業不僅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提供了豐厚的薪酬收入,而且發展直接惠及“三農”。在繁榮經濟、扶貧富民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52 0173 3840年,紡織行業從業人數為321.2萬人,占全國工業企業的10.6%;當年支付職工工資總額21億元。隨著規模擴大和民營經濟興起,紡織行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快速提升,1990年全行業從業人數達到1243萬人,比152 0173 3840年增加2.9倍;2005年全行業從業人數達到1960萬,比152 0173 3840年增加5.1倍,薪酬總額達到約2600億元,比152 0173 3840年增加123倍。目前,全行業行就業人口超過2000萬,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數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仍保持在10%左右。
數據來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
發揮支柱產業作用
紡織工業在新中國建立時就確立了支柱產業地位,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一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軌跡,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支柱產業地位始終沒有動搖。
152 0173 3840年,紡織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不變價)473.2億元,占全國工業的12.5%;利稅總額為109.6億元,占全國工業的12%;出口額為21.5億美元,占全國22.1%;當年,全國貨物貿易逆差11.3億美元,紡織行業扣除進口后凈創匯10.3億美元。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激發活力,紡織行業對于國民經濟的貢獻度有所提升,1985和1990年,紡織行業工業總產值占全國工業的比重分別為17.9%和16.2%,出口總額占全國的20.2%和20.1%。1992年,我國貨物貿易扭轉連續13年持續逆差的局面,實現順差43.9億美元,紡織行業當年貢獻貿易順差額182.4億美元;直到2012年,紡織行業的貿易順差都大于全國貨物貿易順差總額。進入21世紀,紡織行業抓住了我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和全面融入全球化的有利時機,進入了黃金發展階段,2002~2008年,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1.7%,利稅總額年均增長25.1%。近年來,隨著國際環境變化以及我國步入發展
數據來源: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
?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產業經濟研究院、中國紡織報)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