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11月6日,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共有56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榮獲何梁何利基金*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37人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8人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獲獎人員年齡*大82歲,*小39歲,平均年齡為56.2歲。
可喜的是,今年紡織領域有兩人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分別是浙江理工大學教授陳文興、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國良,他們兩位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創造了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此次獲獎實至名歸。
圖丨浙江理工大學教授陳文興
陳文興一直從事紡織纖維材料研究,2017年獲得中國紡織學術大獎。其主持的科研成果“絲膠蛋白質結構調控及提高生絲產、質量新技術”獲得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主持的“管外降膜式液相增黏反應器創制及熔體直紡滌綸工業絲新技術”獲得2016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
通過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973前期專項等***重大、重點項目,陳文興帶領團隊創新了熔融縮聚方法,發明了高效液相增黏反應器,自主研制了成套聚合裝備,確立了品質控制標準。相關成果在浙江古纖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轉化和產業化,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滌綸工業絲熔體直紡大規模產業化生產,該技術達到國際**水平,是全球滌綸工業絲生產領域的一次技術革命,是中國從化纖大國走向化纖強國的一個重要標志性成果。
圖丨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國良
張國良,“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 ”項目**完成人,該項目填補了我國高性能碳纖維空白,實現國產碳纖維產業化應用領域的突破,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據悉,“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獲授權專利17項,其中發明專利13項,發表論文41篇,T700與T800級的碳纖維產品已經應用到航空航天、碳芯電纜等領域。當下,中復神鷹碳纖維正在進行T1000和T1100碳纖維技術攻關,為滿足我國高端碳纖維材料需求提供支撐。未來,中復神鷹碳纖維將立足于干噴濕紡碳纖維技術,在“十三五”期間建成萬噸級碳纖維生產基地。隨著更高強度和模量的產品開發,性能的不斷提高和完善,生產成本的進一步降低,進一步取代進口產品,在軍用、民用領域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圖丨頒獎現場
隨著何梁何利基金影響力與日俱增,近年來,科技界提名熱情逐年高漲,今年收到的推薦材料和有效被提名人雙雙突破700。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獲獎情況凸顯幾個特點:**,各行業創新領軍人才助力科技強國夢;第二,基礎研究創新成果持續產出;第三,國防建設和國家戰略安全領域碩果累累;第四,技術革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第五,醫學、藥學領域群英薈萃;第六,中西部地區厚積薄發,區域創新表現優異;第七,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凸顯,創新活力倍增;第八,中青年人才脫穎而出,已成“雙創”主力軍,比如,今年的青年創新獎共有6位獲獎人,*年輕的只有39歲,并且是一位女性科學家;第九,獲獎人年齡結構合理,自主知識產權和總體創新能力顯著躍升。
關于何梁何利:
何梁何利基金是在中央領導同志親切關懷下,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共同捐資港幣4億元,于152 0173 3840年在香港注冊成立的公益性科技獎勵基金。
何梁何利基金獎設“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是目前國內規模*大、影響*廣和*權威的社會力量設獎,旨在獎勵中國杰出科學家,促進祖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其每年評獎一次,成就獎每年名額不超過5名,獎金為100萬港幣;進步獎、創新獎總數不超過65名,獎金為20萬港幣。
自152 0173 3840年成立至今,何梁何利基金獎已評選25屆,共遴選獎勵1306人,其中兩院院士近900人。**科學家錢學森、錢偉長、袁隆平等位列其中;很多非院士科學家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的肯定與激勵后,持續從事科學研究,被增選為兩院院士。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又包括“青年創新獎”、“產業創新獎”和“區域創新獎”三個類別,授予具有高水平科技成就,且通過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并創建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和**品牌,從而創造重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杰出貢獻者。(本文根據科技日報、中國網、ZGL鷹游、浙江理工大學、何梁何利基金會綜合整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