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 ?152 0173 3840年12月舉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會議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目標,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改革開放40年,實際上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完善的40年。對于中國紡織業來說,可以大致劃分為兩個發展階段,而這兩個階段是以2000年為重要節點的。
擔當歷史重任**進入市場競爭
從152 0173 3840年到上世紀末可以劃分為**階段,這期間中國紡織業發展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色:
一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達國家和地區的資本、技術開始進入我國,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港澳臺地區的資本、技術大量進入珠三角,隨后又擴展到長三角。技術、資本的引進,也帶來了先進的管理理念,這對中國紡織業的改革開放作用明顯。
二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對當時吸納農村勞動力,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發揮了重大作用。如今行業中不少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大多是那個時期發展起來的。
三是先進的裝備大量引進,比如棉紡無梭織機、氣流紡以及先進化纖設備的引進,對于改造提升中國紡織業、提高紡織業整體裝備水平起到了非常積*的作用。同時,通過消化、吸收,對紡織行業自身裝備制造業的提升幫助很大。當時,國家實施“兩機”項目,支持無梭織機、自動絡筒機關鍵部件的
四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改組、改造全面推進。從國家層面上,實行政企分開,把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開,一系列國企改革措施提高了國企的經營活力。而當時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中,紡織業走在了前面。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家出臺了輕紡拉動
在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早進入市場競爭的紡織國有企業,由于市場機制還不完善,以及面臨內部的沉重負擔和外部的競爭壓力,也逐漸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總量過大,結構不合理,中低檔產品過多,國有企業體制機制還不夠靈活,再加上出口受到配額限制,造成全行業連續6年虧損。
1997年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在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史上記上重重的一筆。在這次會議上,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決定,把紡織工業作為國企改革解困的突破口,用3年時間先行扭虧,為整個國企改革起到重點突破、取得經驗、帶動全局的作用。目標是3年時間壓縮1000萬錠,分流安置120萬名職工。這是紡織工業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也是紡織工業的歷史重任。
3年脫困,黨中央、國務院下了很大決心,提供了核銷呆壞賬指標、壓錠補貼等六項政策措施。而行業上下更是以“壯士斷腕”的決心,用3年時間分流安置120萬名紡織職工,這是在我國其他行業沒有過的先例,國有紡織職工為國家和行業的調整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奉獻。
經過3年調整,到上世紀末,中國作為重要的紡織生產、消費、出口大國的地位初步形成,紡織作為傳統的支柱產業、重要的民生產業、具有國際競爭比較優勢的產業定位已經明顯。*早進入市場競爭的紡織行業,競爭意識大大增強。紡織業不懼怕競爭,更期望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場環境。
駛入改革快車道融入全球經濟
隨著進入新世紀,我國改革開放也進入了新時期,紡織業的改革開放里程也進入了第二階段。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標志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也意味著紡織業開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參與國際市場競爭。2002年黨的十六大明確本世紀前20年是重要戰略機遇期,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這以后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又相繼提出了更大限度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充分表明了政府改革的決心。這樣的重大背景和外部條件,使紡織行業改革開放、結構調整進入了快車道,為中國紡織業發展創造了重要的歷史條件,未來增長空間大大增加。
外部環境的變化,也催生了紡織業內部體制的變革。2001年2月,國家紡織工業局宣布撤銷,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成立,行業管理體制發生重大改革。伴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進程,紡織工業進一步完成了歷史性的嬗變。從紡織部到紡織總會,再到紡織工業局,計劃體制光環褪盡的紡織工業,完成了角色轉變,朝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闊步前進。
紡織業從行政管理轉為行業管理,政府到行業協會,管理思路、服務空間、服務形式都有了很大變化。協會從行業調查研究開始,確定行業發展方向,提出行業一系列發展目標,特別是在本世紀早期,中國紡織工業提出了科技、品牌、
應該講,在改革開放第二階段,我國進入了相對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市場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的論述為紡織工業參與國內外競爭創造了寬松環境。這個時期是我國紡織行業發展*快*好的時期。如今,我國已經成為了全球紡織生產大國、出口大國、消費大國,正在向紡織強國邁進。
支柱產業地位穩固實現深層次轉變
作為對外開放的排頭兵、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行者、國家工業化進程的母親行業,紡織工業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取得了全方位、開創性的發展,發生了深層次、根本性的變化,作出了多維度、歷史性的貢獻。
這40年,紡織行業一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支柱產業地位始終沒有動搖。2017年紡織品服裝出口2745.1億美元,是152 0173 3840年的127.4倍,占全國出口總額比重12.13%,全行業凈創匯2419億美元,占全國的57.3%。
這40年,紡織行業一直致力于服務改善民生,民生產業地位更加突出。152 0173 3840年,中國人均纖維消費量僅有2.9千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8%。2017年行業規上企業服裝產量287.81億件,相當于為世界人口每人提供6.89件衣服。行業創造了大量
這40年,紡織行業一直堅持開放包容發展,國際競爭優勢產業的地位日漸鞏固。2017年中國纖維加工量為5430萬噸(不含玻璃纖維),是152 0173 3840年276萬噸的近20倍,占世界纖維加工總量比重一半以上。面料總體自給率超過95%,服裝出口一般貿易比重從1996年35.7%提高到2017年89.3%。中國紡織工業已成為支撐世界紡織工業體系平穩運行的核心力量和推進全球經濟文化合作治理的重要產業平臺。
總之,40年的發展為中國紡織強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可以總結為三個變化:
一是以開放增空間,實現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的延展。上世紀80年代,行業緊緊抓住全球
二是以市場增活力,實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從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到發揮“決定性作用”;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行業發展活力不斷釋放。企業經營主體經歷了國營企業到國有企業的轉變,個體經濟、外資經濟、鄉鎮企業實現大發展;“壓錠解困”,進一步促成了國退民進的發展格局。截至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紡織業186家,資產總計1238.25億元;服裝業163家,資產總計275.48億元;化纖業43家,資產總計922.77億元。而私營工業企業中紡織業13614家,資產總計11498.94億元;服裝業8922家,資產總計5404.23億元;化纖業1260家,資產總計2192.12億元。
三是以創新增價值,實現從規模發展到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