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蘇州古鎮周莊的一間售賣土布的門市中,一位近八十歲的老人左手輕捏著一團棉花,右手慢悠悠地搖著木質的紡線機,細細長長的棉線如孩子口中“變魔術般”,從老人左手的棉花中源源不斷地纏繞進線團中。
老人身后,一位與他年齡相仿的老婦人,雙腳踩著木質踏板,雙手不斷遞送著漿洗過的棉線纏成的線梭,身前的布匹已呈現出半成品的樣子。
這對老夫婦身后,傳統粗布裁制而成的各式旗袍、帽子、圍裙高高掛在柜臺上,等待過往賓客購買。
這種傳統的紡織手法,如今在國內已很少見但卻仍存在有些人的記憶中。從門前路過的一位山東游客不禁被門內紡線、織布的畫面所吸引,她告訴記者,她小時候,還見過祖輩這樣紡線、織布,但“現在都見不到了”。
在輕紡工業十分發達的江蘇,傳統輕紡工業生產業已進入智能化制造時代。依據蘇州市紡織工業協會的信息,蘇州許多紡織工廠中的工作,已多半交給智能卷繞機、搖臂機器人處理。甚至,兩名工人就可以看管一個紡絲車間。用人少了,成本降低了,而產能卻能提高近三分之一。更別說,依靠機器紡織出的布匹又柔軟、舒適,又花樣翻新。
相比之下,周莊古鎮里的這對老夫婦,像是被這個時代的新技術遠遠拋在了身后。織布的老人家告訴記者,她大概2小時才能織一米布。而在記者看來,那布匹看上去并不十分光鮮,摸上去也并不覺得柔軟舒適。可是,記者在這家土布坊里停留的不到30分鐘內,前來觀看的游客絡繹不絕。不緊不慢地轉著的紡線輪子發出的吱牛聲,和鏗鏘有力的織布機腳踏板的聲音,協奏出一曲“從前時光很慢”的懷舊曲,令游客久久不舍離去。
大約無論科技如何發達,傳統終是令人難以舍棄,它代表中我們從哪兒來,也會告訴后人我們將向哪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