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量產和定制真的水火不容?產業轉移不可逆轉嗎?服裝行業轉型升級如何破局?……
這些看似復雜的問題,都能在蕭山鴻達路的一座數字化工廠里找到答案。這座工廠和知名大規模個性化定制企業“青島紅領”擁有同樣的客戶,這里正生動演繹著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這家名為迪安派登洋服(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派登洋服)的服裝企業,通過實施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系統改造,下單速度提升了10倍,運營成本降低兩成以上,利潤率從改造前的5%提高到了現在的30%,真正實現了“以單定產”和零庫存。今年前三季度,派登洋服全球個人定制的直接客戶已超過10萬人次,同比增長32%,尤其是通過互聯網和零售店結合的個性定制快速增長。
**
一座“神奇工廠”
車行在鴻達路上,沿途目之所及的是一家家服裝企業,而讓記者停車駐足的這家卻因實現了大規模個性化定制而與眾不同。
走進迪安工業園,一位戴著眼鏡、身著休閑西裝、一派學者模樣的中年人朝記者揮了揮手,這便是企業負責人陳樂春。
一提到服裝定制,普通人往往會腦補出《**特工》中那家**定制服裝店里的“高大上”畫面:在倫敦薩維爾街的一家老牌定制店里,身著西裝的店員脖子上掛著長長的卷尺,手中拿著鋼筆和筆記本,悉心記下幾十項客人的身材數據,隨后,通過長達幾周的裁剪縫制過程,才有了一套價值幾千英鎊的定制西裝。
那么,服裝大規模個性化定制又會是怎樣的場面?
“這就是我們的數字化工廠。”在陳樂春的引導下,記者走進了這座“神奇工廠”。
在這里,一件件剛“出爐”的西裝在軌道上飛馳。顯示屏上清晰列出所有員工的工序明細、目標件數、當前產量、庫存容量。一個掛鉤對應一件服裝,不同工序的工人會把加工好的服裝掛回原來的掛鉤上,這樣掛鉤上的芯片可以幫助電腦持續追蹤每個訂單的*新情況。走到“上領”這道工序邊上,記者看到,一個圓形掛環上掛滿了各種款式、各種顏色的領子,客戶定制的領子是什么款,工人就轉動掛環找到相應款式完成縫制。
為何稱此為“數字工廠”?奧秘全在幾大數字系統里。“在前端,我們通過在門店或線上的智能下單系統完成數據采集和輸送,隨后通過MTM個性化樣板處理系統進行數據分類處理,緊接著一套生產協同指揮系統會根據客戶數據進行原料輔料準備,接著就是我們看到的這套智能吊掛系統,經過燙領、訂標、開袖叉、上袖、上領等十幾道工序之后,服裝就能進入物流包裝階段了。”
在檢驗臺上,記者看到了一批4天前下單、目前已定制完成的襯衫,每件包裝完成的襯衫背后都貼有用戶的訂單。細看一份客戶名為Jason Kim的海外訂單,記者發現,除了領長、肩寬、腰圍、袖肥等15項尺寸的要求和暗門襟、中八領等7項款式要求外,客戶還可以提出原料輔料等面料要求。
“我們統計過,幾千種原料、輔料和紐扣等元素組合起來,我們可以滿足300萬種定制需求。”陳樂春頗為驕傲。
記者打開派登洋服旗下的一款微信定制平臺“C2M商城”,輸入身高體重、拍下正面側面照片,選擇局部款式,就可以輕松下單。有意思的是,記者發現,背型、領型、肚型等每種類別的選項均不超過5項,選項難道不是越多越好嗎?“根據消費心理學,一旦給消費者的選項超過了5項,就會對選擇造成困擾,每篩去一個選項對他們而言都是一種損失,這就會大大降低消費者定制的效率。”陳樂春的回答彰顯出一個學者型企業家的修為。
據介紹,目前派登洋服已具備在全球各大城市下單,7天完成制造、5天送達目的地的能力,2016年,公司完成了4.3萬人次的美洲、澳洲、歐洲的跨洲智能定制業務,以及國內12萬人次的定制服務。
破局
突圍轉型升級
“青島紅領與派登洋服所做的智能化轉型,在于擁有互聯網的屬性,可以完成‘智能制造,實現個性化規模定制’,通過個性化和規模定制的方式,在個性化與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北京大學教授陳春花如是說。
或許你會問,蕭山有這么多服裝廠,為何派登洋服的數字化轉型能獲得成功?
其實,2007年以前,服裝外貿出口一直處于黃金年代,訂單接不過來,利潤尚算豐厚,成本也尚可接受,國內服裝企業幾乎看不到危機的到來,更談不上主動轉型升級。
2005年,陳樂春選擇了去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修讀EMBA,其中一個課題便是豐田汽車的智能制造。“我前后去了日本豐田汽車工廠兩次。在工廠,不同零部件同時到達工廠投入生產,一公里長的流水線上全由機器人操作,那種場景真的太震撼了。”
如果汽車可以,那服裝為什么不行?完成這個課題的同時,陳樂春也在心里播下了數字化工廠的種子。
而就在2007年底,一通客戶的電話觸動了陳樂春的神經。
“一個英國的老客戶突然告訴我,由于資金問題,三個總價值800萬元的集裝箱貨物他不要了。這件事引起了我的警覺,在市場不景氣、競爭加劇、利潤微薄的危機面前,只有轉型升級才能找到出路。”陳樂春回憶道。
種子在困局面前萌芽了。陳樂春是幸運的,在產能的危機襲來之際,另一扇新世界的大門正向他徐徐開啟。
盡管受危機影響,2007年到2010年,派登洋服的西服年出口額仍然保持在1.3億元左右,企業卻義無反顧地逐步減少OEM加工業務,集中公司的人力、財力、物力,累計投入上億元進行工廠改造,建起互聯網電商平臺,用3年時間完成了西服、襯衫等核心產品的軟件數據建設,成為國內*大的涵蓋國內外服裝版型數據庫和用戶數據庫之一,真正實現了傳統服裝企業向個性化服務商的轉變。
“*大的困難主要是兩個,一邊是產能過剩,一邊是消費者買不到想要的產品。個性化定制能解決這個問題,而大規模則能解決定制成本高的問題,未來,產業互聯網帶來的效益將會遠遠大于消費互聯網時代。”與傳統模式相比,C2M模式在生產階段變“先生產后銷售”為“先銷售后生產”,從而達到零庫存,在產品上也從同質化的一款萬人穿變為個性化的一人一款,迎合了消費升級時代的到來,此外,在價格上更改變了層層加價的舊模式,從工廠直達消費者,使得定制西服襯衫更為普及。
造夢
打造生態平臺
“多年來,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服裝企業為各國代加工,積攢了全門類的版型、樣式數據,如果在產業轉移的大潮中,傳統企業轉型受挫后紛紛把企業賣了,那這么多年的數據和經驗積累就都付之東流了,產業就斷檔了。”陳樂春語氣中滿是可惜。
自己轉型成功還不夠,派登洋服看得更遠——要做服裝智能制造(C2M)互聯網生態平臺。
“現在工業4.0、數字化、智能化成為了避不開的話題,許多工廠受此影響開始進行改造,花重金引進設備試圖一步到位完成轉型,可到頭來卻發現,改造完了,可新的訂單從哪里來呢?”陳樂春說。
當前,派登洋服的“一號工程”便是建起一個面向消費者、商家、智能工廠、供應商、物流企業的互聯互通開放平臺,平臺可以為傳統的制造企業提供“互聯網+工業”的解決方案,幫助它們進行柔性化和個性化定制改造,同時也可以為他們提供客戶和訂單,用“過來人”的經驗,幫助工廠快速與消費者對接,走上轉型升級之路。“屆時我們既可以集聚各大服裝企業多年積累的數據資源,也可以通過C2M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一舉兩得。”
為了完成這個行業平臺夢,這段時間,陳樂春幾乎天天都泡在蕭山主城區的高檔酒店里。為什么這么“奢侈”?“要給從各地招來搭建平臺的技術專家以*好的環境。我們已經投入了3000萬元,期待有更多的資本來一起做這件事。”陳樂春說。
采訪結束前,陳樂春回憶起了他*初的工作。記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剛工作沒多久的陳樂春接到了當時紡織工業部科技司的一個轉型升級課題。“當時部里提出如何把棉布出口賺的一毛錢美金變成服裝出口的一塊錢美金,我和同事受命一同到深圳進行研發。*終,我們和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710研究所一起研制出全國首臺CAD服裝設計系統,我當時負責的就是服裝技術部分的研發。”
十九大報告里提到的“不忘初心”,是陳樂春從業幾十年的關鍵詞。“一直致力于轉型升級不停步,這就是我的初心。”陳樂春說。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