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7 來源:互聯網
優衣庫姐妹品牌GU將在今年秋天開始在中國生產季節性服裝的后續訂單
日本服裝制造業正在出現回歸中國的跡象。
優衣庫姐妹品牌GU將在今年秋天開始在中國,而不是東南亞地區生產季節性服裝的后續訂單。GU希望在中國建立30天生產投入周期,生產那些需要趕潮流的增產服裝。
另一日本服裝企業STRIPE INTERNATIONAL也將部分生產轉移回中國,據日經亞洲評論9月報道,STRIPE INTERNATIONAL在中國的生產比例曾一度下降到70%左右,但現在考慮到中國在物流上的優勢,生產比例再次超過了80%。
而在去年12月,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則發布了一份針對進駐亞太20個國家和地區的637家日資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這些日企在中國擴大業務的意愿達到40.1%,比上一年提高2個百分點。日本的制造業等似乎出現了“回歸中國”的趨勢。
近年來,由于人工的持續上漲,各大跨國企業都紛紛減少了對中國制造的青睞,轉向人工更為低廉的東南亞地區。H&M、Clarks、K-Swiss、優衣庫等企業都減少或關閉在華的生產線,轉向印度、越南等地生產。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之前的調查顯示,2013年以來日資企業對擴大中國業務的意愿曾經持續下降,至2015年僅有38.1%的日企愿意擴大中國業務。
但東南亞人工雖便宜,過長的物流距離又成了麻煩。一個熱銷產品在東南亞工廠增加訂單生產時,由于過長的物流,往往出現服裝送到時潮流已過的尷尬局面,而中國增產的服裝能夠比在東南亞生產的服裝早1-2周到達日本。
而且與東南亞國家工廠相比,中國工廠還有完備的面料、拉鏈等其他生產所需的輔料市場,以及工人熟練度帶來的更高的作業效率和高質量。中國還是跨國品牌的重要銷售市場,產銷同地的較小成本也是一大優勢。
中國人工成本的上漲速度也正在放緩,據日本經濟新聞網報道,2015年度至2016年度中國的加薪率(所有行業平均)為6.1%,在亞太20個國家和地區之中排在第9位。
這些都是促使日本企業對中國制造改變態度的因素,尤其在服裝等紡織相關行業,重新評價中國的原材料采購成本優勢、再次擴大在中國生產的趨勢已經出現。
但這并不代表中國制造徹底歸來,人工成本依舊阻攔了企業在中國生產的意愿。日本紡織品進口商協會顯示,去年中國制造的產品占日本服裝進口額的65%。這一數字在五年內下降了16個百分點,而東南亞地區則上漲了10個百分點至23%。中國海關總署*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8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額同比下降5.91%。中國服裝出口形勢并未恢復。
為了留住外企訂單,中國服裝企業正普及自動化生產等技術升級手段,Muji、優衣庫等在中國的服裝生產企業紛紛引進了自動化制衣生產線,并通過提升設計和物流等業務,試圖抵御人工成本上升造成的訂單外流。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