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國紡織原料的消耗量達到了4152 0173 3840萬dun,而專家預測,如果找不到新油田,作為合成纖維主要原料的石油資源將會在2050年前后枯竭。我國原油進口依存度高,如何降低對化石資源的依賴,就成為十分突出的現實問題。而且隨著我國糧棉爭地問題嚴重,天 然纖維資源有限,人口的膨脹又使纖維的需求量不斷增長,紡織原料短缺問題愈加突出。
再 生纖維原料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廢舊聚酯瓶片,一類是廢棄的邊角料和衣服。目前我國廢棄的聚酯瓶片年存量已近300萬dun,廢舊紡織品年存量已達2600萬dun,處理和掩埋這些廢棄物不僅要耗費大量的空間和資金,而且會造成巨大的環境污染。如何將這些廢料變廢為寶,已成為政 府和企業普遍關心的問題,而再 生纖維可以借此契機獲得發展。發現大多數人目前還難以接受“廢料—再 生資源—消費品”的新型消費理念,認為再 生纖維制品的安 全性、衛生程度不如原生纖維。“在國外,因為對環保理念的認可,消費者對再 生品的認可程度很高。在中國,消費者認為再 生的產品是不好的,是垃圾。這是人們對再 生回收利用的認識不夠,個人認為這與政 府在宣傳、引導方面做得非常不夠有關。其實,把生產的大致工藝流程對大眾作個簡單的普及,人們還是非常樂意接受再 生材料的。石油資源的枯竭已經是大家共識的,另外,廢棄的聚酯瓶、衣服、邊角料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所以變廢為寶,不僅能節省石油資源(每dun滌綸絲可以節約6dun石油),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節約能源(生產每dun再 生滌綸比生產原生滌綸節約百分之80以上的能源消耗),減少co2的排放量。而回收的聚酯瓶需要分挑、清洗、切碎、熔融再造粒,然后才紡成絲,除了與原生絲材料來源不同以外,其生產工藝是一樣的,是可以放心使用的產品。
滌綸 是合成纖維中的一個重要品種,是我國聚酯纖維的商品名稱。是以精對苯二甲酸(PTA)或對苯二甲酸二甲酯 (DMT)和乙二醇(MEG)為原料經酯化或酯交換和縮聚反應而制得的成纖高聚物--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經紡絲和后處理制成的纖維。滌綸的特點:強度高、彈性好、耐熱性、絕熱性、耐磨性、耐腐蝕性都是比較好的,然而染色性和吸濕性都是比較差的,但色牢度好,不易褪色。滌綸分子鏈上因無特定的染色基團,而且性較小,所以染色較為困難,易染性較差,染料分子不易進入纖維;穿著不透氣,同時易帶靜電、沾污灰塵,影響美觀和舒服性。不過洗后比較容易干燥,且濕強幾乎不下降,不變形,有良好的洗可穿性能。滌綸纖維面料的種類較多,除織制純滌綸織品外,還有許多和各種紡織纖維混紡或交織的產品,彌補了純滌綸織物的不足,發揮出更好的服用性能。滌綸織物正向著仿毛、仿絲、仿麻、仿鹿皮等合成纖維天 然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