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9 來源:互聯網
圖:ICE和ZCE主力合約5月以來走勢
一、從現實方面,我看三個維度
(1)基本面:產業供求基本面大致可以定義為國外偏多,國內不確定。國外:以美印為首的主產國供應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加之遠期交易相對活躍,全球消費未出現大問題,趨勢上還是看好,特別是7月以后ICE轉入傳統的天氣市場,老天爺經常能夠拱一把火,因此外盤長趨勢和中期趨勢利多因素大些,筑底的概率大,相信這也是大家的共識。而國內偏空的因素尚未消化,倉單的矛盾、供應的壓力、天氣的暫時性緩解等等,有壓力尚未釋放,有矛盾尚未解決,所以短期筑底或者掉頭向上有難度。
(2)技術面:
(3)宏觀面:大環境負面影響還沒有全面徹底釋放,這是*根本的制約因素。我們依然能夠深刻感受到6月15日,特朗普政府那個嚇人的決定給中國和世界經濟帶來的動蕩,這種動蕩并不僅僅表現為對經濟層面的沖擊,也是對市場信心的迎頭一棒,挑戰的是心理底線和金融資本的穩定性。這種沖擊波過去了嗎?我認為剛剛開始。從外貿到經濟再到金融領域的波及,已經開始,并未結束,我們需要回答的是:人民幣的貶值到頭了嗎?外貿出口增速下滑的趨勢會隨著人民幣的貶值好轉嗎?國內各產業因為關稅落地帶來的實際影響和傳導作用有多強?還有沒有雙方限制和反制措施的再升級?股市、債市、資產價格跌到底了嗎?結構性降準的影響力如何評估?所以在此大背景下,我個人以為,定義7月6日中美互征關稅切實落地后市場利空出盡,震蕩筑底尚早,理由不夠強,趨勢不確定。
二、以史為鑒,做比較看本質
在本輪上漲過程中,難免會拿2010年和2016年那兩輪上漲做比較。在我看來,那兩次上漲和今年有本質區別的。如果找規律,此前兩輪上漲的動因更接近,反而與今年這輪上漲偏離較大,何以見得呢?前兩輪上漲至少有三個共性。一是前兩次上漲處于全球性量化寬松的周期中,2010年前有國內“4萬億”大水漫灌,2016年是超額貨幣增發(有興趣的可以看看那幾年的M2增量),商品市場共振效應明顯,棉花并非一枝獨秀,而2017年底是金融周期的頂部,回落態勢明顯;二是基本面與宏觀面趨勢一致,疊加共振。2010年我國經濟回升勢頭明顯,國際經濟形勢好轉,紡織行業生產和出口形勢看好,對棉花需求增加,且當年供應沒有相應增加,反而新棉上市時間推遲,供需緊張推動棉花價格一路上漲。2016年的情況差不多,也是供應和需求發生了背離,這是剛性力量。再看看今年,供應端壓力、倉單對期貨盤面壓力、金融監管壓力、信用違約壓力、企業融資壓力、外圍市場壓力,5月以后外貿急剎車趨勢明顯,與往昔有諸多的不同。三是價位不同。前兩輪上漲從大趨勢上看,ICE分別從40美分和54美分起步向上;鄭棉大致從10000上下起步,都是歷史偏低價位,而今年鄭棉主力發力時在152 0173 3840附近(901超過16000),美盤在68美分左右,都運行在趨勢中間位置,上有“天花板”,往下的空間不是不存在,而是被淡化了。根本差異決定了5月這輪上漲是波段,非趨勢,走不遠。當然反推之,既然存在著那么多和前兩次大漲不同的因素,也就不能定性本輪回歸一定跌不破5月16日增量上行前的價格(7月4日鄭棉夜盤已經破位,是巧合嗎?)。
三、從心理預期上考慮,變數不在產業層面
心理的因素*難以琢磨,但也不是完全不可預期。*核心的一點,全球金融資本的波動性是未來產業必須考慮的基礎要素。從資本的影響力角度而言,流動性*強,威力*大、變化*快、*不可預估的是金融資本,在此基礎上是貿易資本,再往上才是企業和個人財富。從體量和影響效應上講,是金字塔結構。而企業運營好壞表面上受貿易資本主導,但基礎是金融資本的穩定,因此從穩定性上講更像個平衡木,企業經營好比在平衡木上跳舞,即便掉不下來,運行得不好也會出現“趔趄”,更何況如果底層金融資本不穩一切免談。然金融資本的穩定不是產業說了算,是國家以上層面多因素博弈結果,因不確定,果更無從判斷,作為企業只能順勢而為,隨波逐流,加強預期和風險防范。
四、用非固化的眼光看未來
誰也不可否認,棉花長趨勢看漲,但這對現實交易有多大意義呢?現貨貿易*多看到中趨勢,訂貨可以計劃到2019年,這還得是外盤,國內目前做不到。做期貨投機更多考慮的是短波段交易,有誰能靠著兩年以后的市場預期來賺當下的錢?更何況當前棉花產業的影響因素不同于以往,貿易環境不同于以往,市場風險不同于以往,交易手段更不同于以往,因素復雜,影響多樣,長趨勢的美好理想離現實是如此的遙遠。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天氣、供求等因素預期對市場的影響,但不宜把這種階段性影響單一化、長期化或者固化,因為現在的市場變數多了,不可預期性強了,風險放大了。
回頭來看,當下已經發生的結果我們此前有過預期,被不幸言中的不止一個,如今年年初我和信息網的伙伴們曾經預測ICE可能突破90美分。在此不是吹噓我們的分析有多靠譜,而是基于對大勢和多因素的綜合評估。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判斷的邏輯是不是全面、客觀,能不能站住腳。今天所說,還是希望淡化我*終的漲跌觀點,而把思路分享給大家,供大家對市場做更為準確的評估。
綜上,我對今年市場的理解總結如下:
1、交易邏輯發生了根本改變,不要用經驗套用未來。
2、市場近期走勢存在繼續下探或筑底的不同可能,但我們判斷的依據是看勢,應勢而謀,謀而后定,而不要以主觀判斷左右行為。
3、2017年以后企業生存法則已經發生改變,風險管理要比效益擺在更突出的位置,所謂突出,不是單純喊口號,也不是指單純強調風險防范而放棄盈利,而是把產業以外的多風險要素納入決策系統,真正變成經營策略的有機組成,為企業所用。
4、在局勢難以判斷、經驗失靈的情況下,任何有敞口的左側交易都是與高風險對賭!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