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
之前,溫州的金融窘境引發公眾的充分關注。作為全國民營經濟*發達地區之1,溫州民間資金充裕,民間金融活躍,“地下銀號”融資已在事實上存在多年,但1直沒有取得政策許可。與此同時,*近幾年來溫州部份中小企業出現資金鏈斷裂、企業主出走,地方經濟遭受窘境。
引導民間融資規范發展、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有益于溫州經濟健康發展,也是全國金融改革和經濟發展的1次重要探索。
“兩個目標:1是民間金融陽光化;2是民間金融規范化”
國務院通過溫州市金融綜合改革12項主要任務,之前呼聲很高的“利率市場化”等條例未在其中,細則還沒有出臺。溫州面臨的質疑之1就是,本次改革到底有多少含金量?
“雖然有些條例沒有批準,但本次改革的含金量還是很高。”溫州市金融辦公室主任張震宇說。
在張震宇看來,溫州設立金融綜合改革實驗區這1事件背后,是國家期待溫州通過改革積累經驗,終究能為今后全國的金融改革提供鑒戒和示范。“‘12條’指向兩個目標:1是民間金融陽光化,實體經濟與民間資金之間架起通道;2是民間金融規范化,擺脫目前1面泛濫、1面監管乏術的現狀。”
這段對“12條”的解讀,背后是溫州金融目前困窘的現實。作為民營經濟*發達地區之1,1面是40多萬家中小企業,1面是29家銀行,銀行沒法服務中小企業。因此產生的“兩多兩難”就是:民間資金多、投資難;中小企業多、融資難。在“12條”的框架內,如依法發起設立或參股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符合條件的小額貸款公司可改制為村鎮銀行、培養發展地方資本市場、研究展開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等內容,能讓溫州具有地方直接融資平臺,解決民間資本投資難、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心理預期得到體現。
浙江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史晉川認為,溫州將又1次成為改革實驗的先導地區,“如果溫州探索做得好,可以推行到浙江、上海等其他沿海地區,這些探索都有可能上升為政策被實行。”
“沒有法律保護的民間信譽體系是脆弱的”
溫州企業家對國務院這么快通過設區感到很欣喜。
“呼吁了這么久,終究有了結果。這些年,溫州地下金融早已泛濫,政府如果1直任其發展,終究會導致不可預測的結果。”溫州商人趙瑞生說。他早年從做外貿皮鞋起家,手頭資金活動性很強,這些年就高利借給急需用錢的企業。“溫州民間借貸很正常,信譽也好,1般幾百萬連借條都不打。”但去年,他第1次遇到接連兩筆資金收不回來。“沒有法律保護的民間信譽體系是脆弱的。1旦人人自危借不到錢,對沒有融資渠道的中小企業是滅頂之災。”能合法登記,借貸雙方合法權益都有了保障。
“對處于困難境地的中小企業更是重大利好。”1直關注溫州金融發展的浙江工商大學教授伍爭榮認為,去年來溫州遭受局部金融危機后,1直等待走出窘境。之前溫州積累巨大財富,資本卻沒有很好投資方向,到處活動。這次改革,也創造了1次難得的機遇,讓民間資本得以集聚,支持實業發展,這對民營企業有現實意義。
“體積小、更靈活的中小金融機構設立,為中小企業服務,這才門當戶對”
“12條”出來,卻還是框架,沒有細則。現在公眾更關心的是,如何把“12條”落實。
“浙江省全力支持溫州改革,省委省政府、省銀監會、證監會、人民銀行、工商等有關部門都已分別表示,有關觸及‘12條’的改革內容,省里的權限會基本下放溫州。”張震宇介紹。
這次改革,會不會對現有的金融機構產生沖擊?“門當戶對其實更利于雙方緊密合作,甚么樣的金融機構服務甚么樣的企業,這很正常。”伍爭榮認為,大銀行與中小企業本來就不對等,不管定位、人員配置等等,大銀行都沒法服務這么多中小企業。“體積小、更靈活的中小金融機構設立,為中小企業服務,這才門當戶對,才能更好更靈活為中小企業服務。”
史晉川進1步認為,展望溫州金融改革的遠景,當“12條”確切取得突破,公眾關注的利率市場化問題,終究將瓜熟蒂落。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