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棉所、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研究指出,中國棉花生產景氣指數(CCPPI)2012/2013年度230~250點,同比回落30~50點。預測 2012年棉花產業經濟走向:棉紗產量高位持平或略有增長,棉花消費在高位上呈恢復性增長;植棉面積減少,進口大幅減少;棉價呈先穩后升或波動加大趨勢。 供決策參考。
????? 一、2011年棉花產業特點、問題
????? 2011年棉花生產呈現豐收景象,也是全國糧棉雙豐收年景。監測結果表明,全國棉花生產呈現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的“三增”,和成本漲、價格降和收益減的特點。
????? 1、面積增、單產增、總產增,為豐收年景。受2010年度價格上漲的利好拉動,2011年全國棉花播種面積增7.1%至8124萬畝。盡管長江棉區遭遇春 夏連旱、旱澇急轉和全年干旱的災害,但黃河氣候總體好于2010年,西北棉區風調雨順。加上全國棉田絕收面積少,病蟲危害輕,依托高產創建和輕簡育苗技術 的推廣,中國棉花生長指數年均值為117,表明棉花長勢明顯好于2010年,全國棉花單產增幅18.0%至89.1千克/畝。由于面積擴大和單產提高,總 產增幅兩成多,是歷史上第4個高產年景,且早熟品質好。
????? 2、成本上漲、價格大幅下降、收益大幅減少。受石油化學品和勞動力成本“雙上漲”的推動,2011年棉花生產成本上漲21.0%,凈漲261.0元/畝, 到2012年1月農民籽棉交售均價7.67元/千克,同比2010年10.59元/千克下降29.9%。全國植棉收益增長-58.8%為491.5元 /畝,其中,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區收益增長-64.4%~-76.0%為280~395.3元/畝,西北內陸棉區收益增長-26.4%為845.8元 /畝。
????? 3、棉紗和棉布增長大幅回落。2011年棉紡產量增長率從兩位數下降到一位數(表1)。年初預測2011年將是結束紡織業“黃金期”的轉折年景,其走向準 確。據國家統計局,棉紗產量2900萬噸,同比增152 0173 3840.3萬噸,增幅6.7%,結束了自2000年以來連續11年的兩位百分數增長,也表明我國棉紗產量 接近歷史*高水平。棉布產量363.39億米,增長大幅下降為負的5.23%。按40%用棉比例測算,2011年紡紗用棉1160萬噸,增長 -14.1%。
????? 5、服裝消費呈現“價漲量降”局面。在擴內需的推動下,居民服裝消費仍然保持增長態勢。據國家統計局公報(表1),2011年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服裝類增 長率為25.1%,但比上年僅增0.3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居民服裝消費數量為負增長。紡織品服裝出口增幅也大幅回落。2011年出口2479.6億美 元(表1),同比增414.2億美元,增幅20.1%。扣除價格因素金額僅增1.14%,出口數量也為負增長。
????? 6、棉花進口大幅增長。2011年進口336.5萬噸,同比增51.1萬噸,增幅18.5%;進口額94.69億美元,同比增長67.4%。這是繼 2006年進口364萬噸之后的第二個*高年景。按進口額計,在國內大宗農產品貿易中的地位,棉花列第二,大豆列**為298.34億美元,食用植物油列 第三為77.14億美元。?
????? 7、價格大幅下滑,新棉高開低走。中國棉花價格指數(CC?Index328)2011年的年均值為23843元/噸,同比增23.1%。然而,從3月的 *高價30733元下降到12月的*低價19086元/?噸,降幅11530元/?噸,降幅高達37.9%。Cotlook?A指數年均值為 152.94?美分/磅,同比增47.51%,從3月的*高價229.7美分/磅下降到12月的95.45美分/磅,降125.06美分,減幅 58.4%。國內外新棉價格高開低走,與9月相比,12月CC?Index328下降了3.3%,Cotlook?A指數下降了18.3%。?
????? 8、臨時收儲,調控效果顯著。針對國內外棉花市場的波動,國家于2011年3月適時出臺了臨時收儲政策,到2012年2月21日,收儲皮棉259萬噸,約 占總產的36%,有效遏制了棉價的大幅下滑,避免了“賣棉難”,保護了棉農利益,維護了市場的穩定,較好地發揮市場調控的功能。特別是臨時收儲價格提升到 19800元/噸,比2008年度金融危機時的12600元/噸增長了57.1%。這一價格充分考慮了糧棉生產平衡、保障棉花供給和棉花生產投入多等因 素,值得肯定。
????? 二、2012年棉花產業經濟發展趨勢分析
????? 鑒于2012年全球經濟形勢嚴峻復雜,棉花產業發展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一是2012年國家繼續實行積*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增長、穩物價、 擴內需和充分就業”是首要任務。新近認為,今年經濟增速有所回落并呈“前低后高”走向(2012-1-3),通脹也將長期存在。二是全球經濟復蘇的不確定 性上升。歐元區愈演愈烈的主權債務危機沒有得到合理解決,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不下,新興經濟體恢復勢頭減弱。*近歐盟警告,歐元區經濟正陷入二次衰退 (2012-2-24)。加上石油價格持續走高,美國可能推出的第三次量化寬松刺激方案。這些輸入性通脹因素將會推高商品價格,還將打壓我國商品的出口。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曾警告“世界經濟處境危險”的局面沒有改變(2011-12-25)。
????? 1、植棉面積呈縮減趨勢。植棉面積增減與上年價格的關系密切,由于2011年度籽棉收購價格大幅下降,農民植棉積*性受挫,2012年植棉面積呈減一位百 分數的趨勢(表2)。其中黃河流域棉區意向植棉面積減幅加大,西北因番茄、紅棗、辣椒等價格同比也大幅下降,棉田呈略減趨勢。然而,植棉費工、費時、費勞 和費錢的“四費”問題仍然突出,農民認為,植棉不劃算,特別是黃河流域棉農信心不足。長江中游受水資源短缺和春夏連旱的威脅,棉田繼續“下湖上山”,一些 省植棉面積尚有增加態勢。
????? 2、棉紗產量持平或略有增長。宏觀調控將對紡織業的投資、結構調整和生產產生重大影響,加快推動產業向“高速、高產、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提高產 品的質量和附加 值,降低成本。鑒于國際石油價格攀升到100多美元/桶,加上棉價接近正常水平,預計用棉比例將恢復到2010年水平,雖然棉紡產量持平或略有增長,但用 棉量將超過1000萬噸。
????? 3、進口大幅減少。鑒于去年棉花豐收和國內消費疲軟,加上調整滑準稅縮小國內外價差,預計今年棉花進口呈兩位數的負增長,進口量250萬噸上下。
????? 4、棉價呈先穩后升或波動加大的趨勢。分析認為,今年棉價將呈先穩后升或波動加大的趨勢:一是臨時收儲價將成為國內外價格的“穩定器”,支持當前 2.2~2.3萬元/噸的合理水平保持相對穩定。二是消費減少缺乏推動價格上漲的動力。三是當前石油價格上漲造成的輸入性通脹,加上美國可能推出的第三次 量化寬松,將會推動價格的上漲和市場的波動。
5、出口增長大幅回落。預計2012年紡織品服裝出口增幅回落到10%上下。
????? 三、2012年棉花產業發展建議
????? 棉花是我國主要經濟作物和紡織工業原料,棉花生產涉及棉區1億多農民的經濟收入和2000多萬紡織工人的就業。因此,穩定發展棉花生產保障基本供給,需要進一步加大科技興棉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加大政策扶持。為此建議:
????? 1、加大科技興棉力度,提升科學植棉水平。進一步加強棉花高產創建和輕簡育苗移栽技術的推廣力度,擴大示范縣數,增加示范點次,推進整鄉建制的創建。搞好 棉花高產創建的檢查督導,總結“代育代栽”、“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統調”、測土配方施肥、滴灌、機械化采收和“訂單種植”等社會化、組織化、合作化、 產業化服務模式并推廣,破解“爺爺農業”、“奶奶農業”植棉的難題,發展現代植棉業。同時,加強棉花公益性栽培技術研究,建議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設立 “非耕地、撂荒地、鹽堿地輕簡植棉關鍵技術研究”專項,為棉區布局轉移提供技術支撐。建議國家支持機采棉的推廣應用,擴大機采面積。
????? 2、適當提高臨時收儲價,加強檢查和督導。2012年一號文件指出,“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準確把握國內外農產品市場變化,采取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確保 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市場穩定,保持價格合理水平”。“穩步提高小麥、稻谷*低收購價,適時啟動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等臨時收儲,健全糧棉油糖 等農產品儲備制度”。依據一號文件精神,參照紅小麥和混合麥*低價提升9.67%(102元/50千克),綜合平衡,新棉臨時收儲價提高3%至20400 元/噸,基本符合糧棉1:10的比例。針對惜售建議臨時收儲保持常態。同時,加強臨時收儲政策的宣傳、檢查和督導,打擊壓級壓價行為,讓國家利好政策惠于 農民。
????? 3、出臺應對措施,穩定出口市場。鑒于國際市場消費疲軟,建議國家采取出口退稅等積*措施,穩定出口市場,保住就業,為實現充分就業做貢獻。?
??????4、看好**,減低外棉沖擊風險。針對2011年棉花豐收和消費疲軟,建議2012年配額外追加要審時度勢;即使追加,關稅稅率不能降低到5%。要吸取2006年國產新疆棉搭配進口棉銷售的教訓。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