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由武漢紡織大學承辦的第89屆世界紡織大會在漢開幕,這是該項盛會第二次落戶中國。來自美、英、德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紡織產業界、學術界專家聚集一堂,縱論紡織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
納米技術的防霾防毒口罩
據了解,目前武漢紡織大學已成功研發出“納米纖維紡紗技術”,通過該技術制作的口罩,可有效過濾100nm以下的微觀物質。“病毒和細菌一般都是以微米為計量單位,所以這種材質的口罩不但能高效過濾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內的絕大多數病毒,隔絕PM2.5更是不在話下。”武漢紡織大學紡織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王訓該表示。“納米纖維紡紗技術”口罩用料輕薄,就像餐巾紙一樣,在高效過濾有害物質的同時,令穿戴者呼吸輕松。不過,受成本和生產條件限制,目前這款口罩推廣條件尚不成熟,但預計未來三至五年內,“納米”防霾防毒口罩將走進市場,并讓大多數老百姓都能買得起。
智能內衣守護您的健康
一件普通的白色背心,能隨著人體體溫變化而顯示不同的顏色。大會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副教授陳曉鋼稱,智能紡織品與可穿戴技術已進入深度研發階段,在不久的將來,人類通過穿衣服就能了解身體機能狀況甚至預知疾病。
陳曉鋼表示,將傳感器植入貼身穿著的內衣,可即時監測到穿戴者的體溫、心率等身體機能相關數據,并傳遞給監護人或醫生。“如何保證衣物在水中多次磨洗后,傳感器依舊能保持穩定狀態等難題,還需進一步研究解決。目前,歐美一些科研機構和高校正組織攻關。”
智能服裝可釋放氣體緩解穿戴者情緒
圍繞大會主題“從纖維到服裝的紡織創新”,昨日大會上,不少專家學者展示了他們在服裝領域的創新成果,其中智能服裝被專家學者多次提及。
“所謂的智能服裝是說衣服具備感應功能,根據穿戴者想法的變化而出現功能上的相對變化。”武漢紡織大學紡織學院黨委書記張尚勇說。在他看來,智能化服裝應可根據天氣的變化而啟動防寒或散熱等功能,降溫或刮大風時可以保暖,天氣炎熱能透氣、排汗,還能根據紫外線強弱調節顏色防輻射等。
這種概念部分已經在實驗室中變成樣品。“將電子產品融入服裝中,未來的服裝可變為一臺可穿戴的計算機,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但傳統的紡織技術無法攻破植入電子設備后水洗以及穿著舒適的難題。”武漢紡織大學副教授張如全介紹,他運用植物纖維作為智能服裝中的感應和傳感設備,即可規避金屬傳感器帶來的不便。
張如全表示,當前全球*先進的智能服裝,主要滿足娛樂、監護、競技、軍工等幾大領域的相關功能,“比如娛樂類,衣服成為MP3,給手機充電等已經實現,同時穿衣服還可以實時監測穿戴人血壓、脈搏、心率等各類生理指標。在設置的傳感器中,將來還會根據你的情緒來做出相應的功能調整。”
他舉例說,衣服會根據穿戴人的即時情緒察言觀色,釋放出某種特定的氣體或者播放音樂,以緩解穿戴者的情緒,“由于智能衣服真正批量下線還需要多個領域的協同完善,一旦上市,科技能讓人感受到真正的‘貼心小棉襖’。”據了解,張如全和他的團隊研制出用植物纖維從面上測量身體受壓值的衣服,代表著競技類智能服裝研制的世界先進水平。
純棉衣物將越來越貴
“雖然人們喜歡純棉的衣物,但目前約有六成的棉紡企業在使用化纖制衣。”本屆大會主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王訓該教授表示,中國是世界上*大的紡織業生產國、出口國和消費國,除日常穿著的衣物外,汽車內飾等多個行業對棉花等天然纖維需求量正逐年遞增。“20年前,我國人均每年消耗棉花不到5kg,現在則在10kg以上。由于原材料有限,以優質棉花為主的天然纖維材料短缺,我國每年都從澳洲和非洲大量進口羊毛和棉花。”
專家分析,未來純棉衣物的價格將越來越高。國外不少紡織企業已經將大量的財力物力投入到新型面料的研發上。英國紡織學會主席Helen D Rowe女士認為,除了面料的創新,紡織產業的創新必須以消費者為導向,讓消費者參與設計出他們生活需要的服裝。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