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09 來源:互聯網
浙江素有“絲綢之府”之美譽,如今桑蠶這一傳統農業特色產業,卻危機重重、每況愈下。浙江省農業廳日前一項調查顯示,自2008年以來,浙江的蠶種飼養量與蠶繭量,均已連續六年下滑,而今年春蠶生產仍呈縮減態勢,產業發展形勢十分嚴峻。
據統計,2013年浙江省桑園總面積90.8萬畝,全年飼養量117.9萬張,生產蠶繭5.5萬噸,分別較上年減少6.5%、9.2%和9.7%。目前,浙江共有14家蠶種生產企業,去年年生產一代雜交蠶種76.7萬張,同比減少近三成,這些企業總利潤僅152 0173 3840萬元,僅一半盈余。
更令人擔憂的是,繼連續六年萎縮之后,今年浙江省的春蠶生產仍呈縮減態勢,其中春蠶飼養量、生產蠶繭分別減少一成以上,加上春蠶繭收購價大幅下跌,今年農民種桑養蠶的生產積*性被進一步挫傷。據預計,今夏、秋蠶發種量42萬張,跌幅將達16%。
浙江省農業廳調研認為,造成蠶桑產業持續下滑的主要原因有四個:
一是綜合生產率低,市場競爭力弱。與茶葉、水果等相比較,畝產值僅3077元的蠶桑,勞動強度大,土地產出率和比較效益卻*為低下,導致蠶桑業在日趨激烈的產業競爭中,始終處于弱勢。緣于此,不少位于杭嘉湖平原發達地區的蠶?;?,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不斷被擠占。如今,在農民家庭收入中,蠶桑日益成為兼業化的家庭副業。
二是規?;潭鹊停a方式傳統。調查顯示,與其它農業產業相比,蠶桑產業集約化程度低,且多以農戶家庭小規模經營為主。目前從事蠶桑養殖呈現“老齡化、低文化”現象,全省戶均飼養蠶種僅2.6張,難覓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主體,規模效益難以體現,資本投入微乎其微。
三是科技創新能力弱,現代科技支撐不足。受科研體制改革影響,以及蠶桑產業特點的制約,調查發現,蠶?;A研究投入嚴重不足,科研人員流失,可供推廣應用的實用型新成果*為缺乏,目前浙江主導的品種已應用30余年,適宜于條桑育的桑品種和全年條桑育栽培技術幾乎一片空白,蠶桑產業的機械化,更是遠遠落后于水稻、蔬菜等其它產業。
四是繭絲綢產業鏈長,制約因素眾多。蠶桑涉及種植業、養殖業、繭絲綢行業,產業鏈長,每一個環節的變動都會影響蠶繭價格,直接影響農民的收益。同時,蠶繭收購機制不規范,市場化程度低,人為壓價無序競爭,農、工、貿利益長期分割,蠶繭的優質優價得不到體現。
基于上述現狀,農業部門建議,在加大蠶桑產業財政扶持力度和加強種業體系建設的同時,更要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另外,針對杭嘉湖地區的重點蠶繭生產基地,要建立蠶桑生態補償機制,享受平原綠化政策,并制訂長遠的產業發展規劃,以推動區域內蠶業經濟發展;為破除收烘秩序不規范、無序競爭,要規范蠶繭收烘機制,建立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實現優質優價。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