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貌似熱鬧的背后,中國的紡織業正在經歷著一場煎熬。
10月24日,在號稱“中國服裝**街”的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街道兩旁停滿了汽車,很多廂式貨車甚至已經停到馬路中間。精品女裝市場的大門前,大包小包的貨物堆了一地,等待著裝卸工人來把它們拉走。市場里,人流熙熙攘攘,吆喝聲此起彼伏,連溫度都顯得比外面高。
然而,看似熱鬧繁華的景象背后,掩蓋的卻是服裝業不景氣的事實。精品女裝市場4層“婭思娜”品牌店長陳平告訴《華夏時報》記者,今年夏天這個銷售季,他們的銷量從往年的5萬件暴跌到2萬件。往年10月份應該是換季之時,也是服裝銷售的旺季,而今年則是“旺季不旺”。
陳平的情況并非個案,杭州的行情也代表了全國普遍現象。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7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利潤總額為152 0173 3840億元,同比下降1.1%,增速低于上年同期48個百分點;企業虧損面為17.7%,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增加110%。
日前,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發布2011至2012年度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競爭力500強榜單,該聯合會副會長夏令敏表示,受全球經濟疲軟影響,今年以來中國紡織業出口遭遇了近三年*困難局面。
服裝廠減產停工
錢塘江大潮久負盛名,直到現在,杭州市江干區還保留著二堡、三堡直至九堡這樣的地名,這些“堡”就是古代潮水來時用來通信的。而如今,從五堡到七堡,已經成了作坊式服裝廠的集中地。
邊建勇在七堡經營著一家小型服裝加工廠。今年10月份,他們廠已經停工5天了,廠子里的工人也由15人減少到7人,過去24小時通宵加班的情況更是一去不返。
停工的原因是批發商不再備貨,過去服裝賣得好,批發商手里要保持一定的庫存以免斷貨,給他們的訂單也就源源而來。現在衣服賣不動了,批發商的備貨也就少了很多。
以前衣服賣得好的時候,連加工衣服剩余的碎布都有人收,3毛錢一斤,如今成堆的碎料堆在廠子里,占用了不少地方。邊建勇說,相對于服裝廠,羅口廠的生意更加慘淡,因為羅口有款式之分,款式如果過氣就更加賣不動了。
記者來到旁邊的金鑫羅口廠,經理吳先生告訴記者,所謂羅口,是指領口、袖口、下擺等服裝輔料。他們今年的生意比去年下降了一半,上半年幾乎沒有開工。往年這時已經開始生產春裝了,而今年,冬裝都還沒開始做。
大企業同樣面臨類似的問題。10月22日,在第19屆中國義烏國際小商品博覽會(以下簡稱義博會)上,二樓的紡織區明顯冷清,浪莎襪業的展臺前,只有三三兩兩的顧客。工作人員介紹說,去年義博會,浪莎襪業的展臺都是顧客盈門,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今年卻十分冷清。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8月,全國3.7萬戶規模以上紡織企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36394.3億元,同比增長10.8%,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18.6個百分點。外貿方面,根據海關月報數據,1-7月我國共出口紡織品服裝1415.8億美元,同比僅增長0.3%,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25個百分點。扣除價格上漲因素,紡織行業實際出口數量負增長;內銷方面,1-8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內銷產值為29807.1億元,同比增長12.4%,較上年同期下降20.1個百分點。
波及周邊行業
服裝業不景氣,受到影響的還有上下游其他環節。
義烏市明榮線業有限公司經營各種規格縫紉線,經理李隆浩告訴記者,今年他們的銷量下降了三分之一。從年后開始,下游服裝企業的采購量就一直在底部徘徊,目前仍未看到反彈的跡象。
浙江鑫鴻拉鏈有限公司業務經理盧小燕則表示,今年他們的拉鏈也賣得不好。成本漲了很多,但是產品卻不敢漲價,因為害怕流失原本就少得可憐的客戶。往年訂單排不過來,交貨普遍要等到下單2個月以后。
濤洋縫紉設備代理多家品牌的縫紉機,經理鐘水水表示,他們的旺季是在每年6月和12月,也就是服裝廠生意*淡的時候,因為那時服裝廠才有時間更新采購。而今年,旺季還沒有往年的淡季生意好,*長一次甚至3個月都沒賣出去一臺機器。浙江飛鷹縫制設備有限公司銷售經理賈慧也表示,他們今年的銷量下降了4成。
浙江省綠聯是一家環保組織,長期關注紡織行業的污染狀況。鄭元英是這家組織的總干事,他告訴記者,因為浙江省紡織企業較多,往年漂染布料的廢水污染非常嚴重。而今年則好多了,都能“看到藍天白云”了。原因就是紡織行業不景氣,廠子大面積停工,污染也就沒了。
內憂外患
中國紡織企業正承受著****的壓力。
邊建勇告訴記者,換季的時候服裝需求量*多。往年10月天氣轉冷,人們就紛紛開始采購秋裝,服裝廠也會迎來*忙的時候。而今年,杭州氣溫一直較高,衣服也就賣不動了。
不過,卓創資訊棉紗分析師張彥杰并不完全認同“天氣說”,他認為,大的經濟環境不景氣,才是紡織行業低迷的根本原因。
魏橋紡織公司張紅霞反映,今年以來,
另一方面,紡織行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近年來,國內的勞動力成本一再提升,紡織行業受影響很大。邊建勇說,他們這兒雜工的月薪,三年前還是600元,現在已經漲到了3000元,即便如此還是招不到人。
成本上升是一方面,需求低迷則是更大原因。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美國經濟復蘇遲緩,歐債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今年中日之間又因為釣魚島問題大打貿易戰,美國、歐盟、日本是中國紡織品出口的三大主流市場,它們的需求少了,出口受到的影響自然很大。而內需方面,經濟形勢不好,很多產業都出現了停工、放假,人民收入水平降低,購買力也就沒那么強了。服裝不像食品那樣屬于必需品,收入減少,換衣服的頻率也可以降低,原來一年一換,現在改為兩年一換。
邊建勇說,按照慣例,每年1月是服裝廠開始放假的時候。但是今年手里沒活,他打算11月就給工人放假了。而陳平則表示,每年春節后是杭州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續租攤位的集中期,如果生意還沒起色,明年春節后市場里也許會迎來一波退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