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4 來源:互聯網
種什么?大戶好困惑
天門市黃潭鎮楊泗潭村歷史上棉花生產很有名氣,上世紀70年代,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曾視察過這里的棉花示范田。但近幾年,棉價一路走低,農民種棉花不賺錢,該村種棉面積急劇萎縮。
楊泗潭村種田大戶楊春華,前些年每年種棉花40畝,但2014年種棉花讓他傷了心。“一斤
去年他堅決不種棉花了,全部改種大豆、玉米、芝麻,種田規模也縮小到25畝。
但去年農產品價格普遍下挫,楊春華辛苦一年只掙了個生活費。“大豆還好一點,價格雖跌了,但還有販子上門來收。玉米收獲后根本賣不掉。”
記者看到,楊春華家里至今還堆放著十幾袋玉米。
石首市橫溝市鎮重陽崗村也是一個傳統種棉大村。看到2014年玉米行情不錯,去年該村很多農戶減棉花擴玉米,但秋收后成堆的玉米賣不掉。
該村種田大戶文瑞初告訴記者,前些年他種棉花50畝,但近年因棉花不值錢,田越種越少。去年他種有旱地24畝,其中玉米19畝,辣椒3畝多,棉花不到2畝。“誰知去年玉米大跌,七八毛錢一斤還找不到買家。”文瑞初說,直到春節前夕,他家的2萬多斤玉米才銷售完。
談到今年夏季作物種什么,楊春華、文瑞初都感到茫然。問能否學浙江人種葡萄、草莓,他們回答,這些東西投入大,在沒有找到可靠的銷路之前,不敢種。楊春華介紹,以前他們村有5戶聯合種梨樹,因規模小,找不到銷路,失敗了。
高產區,棉花不能丟
針對種田大戶的困惑,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
“優勢產區,棉花不能丟。”省農業廳種植業處處長肖長惜、省農技推廣總站副站長羿國香均這樣認為。
羿國香說,由于棉價低迷,種植過程費工,加上機械采摘沒過關,棉花已不適宜種田大戶規模化種植,因為難以消化土地流轉租金成本與請工成本。但小農戶用自己的土地、自己的勞力種棉花,還是有一定的利潤,就當是“自己給自己打工”。
肖長惜說,我省棉花面積高峰時有900萬畝,去年只有397萬畝,腰斬式萎縮。
低產棉區調減是合理的,但對于畝產五六百斤籽棉的高產區,還是應該穩棉。一些農民種了一輩子棉花,也有技術優勢。
棉花怎么種?羿國香認為,要轉方式,做好節本增效文章,不一味追求產量。推廣輕簡化栽培技術,選用短生育期品種,變“麥套棉”為“麥后棉”,變移栽為直播,減少種子、肥料和勞動投入。
天門市農業局副局長劉道紅說,天門是全國有名的“棉花之鄉”,現在棉花面積不斷縮減,夏天難見集中連片的棉田,甚為可惜。他呼吁把天門棉花納入國家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給予棉農種植補貼。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