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河北滄州的東光縣是棉花主產區,近年來植棉面積呈現逐漸下降趨勢,2014年降幅就在50%以上。以前道路兩邊隨處可見大面積的棉田,現在則消失殆盡,當地棉農大多棄棉種糧。作為滄州棉花主產區的吳橋縣也面臨同樣的尷尬境遇,某棉花企業負責人表示,2014年吳橋縣有18萬畝棉花,今年大概有14萬畝,減少4萬畝左右。
為何滄州市棉花面積出現如此大的降幅?經中國棉花網記者了解,大致有以下幾個原因:
1、2014年
2、棉花種植比較效益低。相對于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棉花不僅物力、人工消耗大,而且棉市價格低,棉農收益差。棉農在種植小麥的同時可以兼顧到城市打工,而棉花由于生產、管理、采摘環節繁復,無法抽出時間進城打工,造成綜合收益低。
3、相對于其他地區,河北滄州距離北京較近,承接北京產業轉移的重任。目前北京現代汽車年產30萬輛的四期工程已在滄州選址建設。承接如此大規模的轉移產業,自然吸引大量的年輕人力資源,而農村地區剩余老人大多無力承擔種植棉花所需的繁重勞力,只得改種糧食作物。
由于國內棉花經營不景氣,當地10多家有資質的400型棉企均已停止收購加工。目前當地棉農基本沒有存棉,棉企也是以銷定產,不再存積皮棉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