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德州市
棉花協會發布了一份《內地棉區急盼政策及早出臺》的預警報告。該報告稱,截止10月20日德州地區棉農交售進度僅10%左右,比正常年份低20%左右,不少農民已拔棉種麥,預計明年德州地區棉花面積還將大幅下滑。德州是全國傳統的棉花主產區之一,有著數百年的植棉歷史。德州市棉花協會副會長馬俊凱介紹道,德州市七八月份多旱少雨,光照充足,對棉花生長十分有利。今年,德州市棉花喜獲豐收,平均畝產520斤以上,是近五年來產量*高的一年。
然而,棉花的豐產卻并未給棉農和棉企帶來預期的豐收。棉花產量暴漲使得棉花價格大幅下跌,按照目前市場價格,籽棉收購價格*高每斤3.5元,比前三年棉價少了0.6元左右。若按今年每畝產籽棉520斤、每斤3.5元/斤計算,棉農種植一畝棉花的收入僅有152 0173 3840元。
按照德州棉協的測算,今年棉農種植一畝棉花直接成本560元、人工費用1100元(種棉用工量多,每畝用工22個,按每人每天工錢50元計算),扣除以上費用后,種棉每畝純收益只有160元左右,遠遠少于種糧的收益。
2014年國家取消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更讓眼下的棉花收儲幾乎陷入停滯。去年,國儲棉收儲價格為4.7元/斤,棉花加工企業基本沒有經營風險,只需按照國家規定的棉花收儲價格倒推棉花價格,把好收購、加工、質量關就可以了。
馬俊凱指出,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取消無異于讓棉企重歸市場。現在棉花價格隨行就市,不確定性大大增加。收購價格低了,棉農惜售;價格高了,棉企就虧損、惜購。這使得今年棉花購銷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往年9月底,德州大部分棉廠便開始開秤收棉,可今年到現在也僅有個別棉廠收購。目前,德州地區棉農交售進度僅10%左右,比正常年份低20%左右。一位夏津縣棉農抱怨道,以前,許多棉花販子走村串巷以高價搶棉,現在連人影幾乎都難以見到。
由于棉花無法給農民帶來增收的預期,不少農民已拔棉種麥。統計顯示,今年德州市棉花種植面積為80.25萬畝,同比減少29.12萬畝,下降26.63%。
眼看著棉市陷入低谷,國家棉花補貼卻遲遲未見動靜。9月22日,國家發改委曾表示:“除了新疆試點的區域之外,還有長江、黃河流域主產區,國家也會適當的給予補貼,現在這個原則國務院已經定了,怎么補,補多少將由財政部發布。”
德州棉協在上述預警報告中指出,“由于內地棉花補貼政策的空缺,有關部門和棉花協會都無法開展有效工作,銀行不敢發放貸款;棉農不敢出售,怕賣早了 吃虧;棉企不敢收購,怕收早了虧損。”德州棉協呼吁,政府應“盡快明確內地棉花補貼具體政策,以利于棉農安排生產、適時銷售,棉企也可及早安排收購加 工。”